生死

作品数:15742被引量:5036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郑晓江任俊圣何仁富靳凤林邵璐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被引量: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137-143,共7页邵璐 于亚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BYY008)。
莫言作品入选《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
关键词:世界文学 文学性 莫言 《红高粱家族》 《生死疲劳》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23年第7期72-80,共9页黄旺 曾梦祥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记忆现象学:认识论、存在论与伦理政治的研究"(19FZXB043)的创段段性研究成果。
德里达思想中期的“生死”研讨班从对雅可布的生物学、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这三个环节的解构入手,阐述了德里达对生命、死亡和生死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研讨班对于理解德里达哲学具有特殊的...
关键词:德里达 生命 死亡 双重约束 生物主义 死亡欲力 
萧红的类佛学观与苦难言说--重读《生死场》《小城三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86-93,109,共9页邓奕 赵牧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作家的‘延安道路’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20BZW183);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政治•文学•社交:三维视野中的左翼文化圈——以萧红与华岗的交往为例”(YCSW2021004)。
在抗战语境与女性主义中,萧红小说的苦难现象备受关注,常常成为争论的场域。已有研究表明,萧红笔下的苦难与其佛家观念相关,但这种观念与经验、写作的关系却鲜少为学界注意,而这恰恰是还原萧红之于性别启蒙认识的关键。从前期《生死场...
关键词:萧红 类佛学观 苦难书写 
萧红小说风土叙事的京旗底色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23年第4期145-150,共6页付立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老舍与京旗文学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1BZW123)的阶段性成果。
呼兰河源出小兴安岭,与通肯河交汇向南注入松花江,在中华典册上原本无名,因萧红的笔墨风靡海内,享誉世界。呼兰河生养了萧红,萧红成就了呼兰河。萧红小说的风土叙事历来为人称道,鲁迅评价《生死场》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①,...
关键词:《呼兰河传》 《生死场》 萧红小说 呼兰河 通肯河 叙事诗 风土 歌谣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37-45,共9页黄旺 曾梦祥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记忆现象学:认识论、存在论与伦理政治的研究”(19FZXB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德里达思想中期的“生死”研讨班从对雅可布的生物学、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这三个环节的解构入手,阐述了德里达对生命、死亡和生死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研讨班对于理解德里达哲学具有特殊的...
关键词:德里达 生命 死亡 双重约束 生物主义 死亡欲力 
副文本的文化重构:《生死场》初版封面与萨满文化被引量:1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98-102,共5页廖光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6XZW017。
封面作为新文学副文本,蕴含独特内涵,但萧红设计的《生死场》初版封面,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图画是作家对作品内容或主旨的另一种形象表达,能补文字之不及。因此,萧红设计的封面也存在意蕴,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共同体”...
关键词:萧红 《生死场》 初版封面 副文本 萨满文化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中国丧祭礼与家庭代际结构——兼议其中的生死冲动被引量:1
《哲学分析》2023年第1期124-133,198,共11页刘子潇 居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拉康思想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BZX094)阶段性成果。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
关键词:精神分析 丧祭礼 三代家庭 死而复生 中庸 
儒学死亡视域的打开与生生仁体的锤炼——方以智的药树思想形成及发展
《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12期25-41,共17页张昭炜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方以智的哲学精神”(项目编号:21FZXB021)的阶段性成果。
方以智的生死哲学是晚节的内在支撑,其代表性观点是生死为正余关系,生与死如同春夏秋与冬,且可相互轮转。由生出发,经过无生(死亡)的超越,再返回尽此生。国破家亡后,方以智历诸患难、久经生死考验,逐渐由被动承受转为积极担当,并将这些...
关键词:方以智 药树 生死 三教互救 应病予药 
西藏阿里札达县夏石窟甬道生死轮回图考
《敦煌研究》2022年第6期35-48,共14页骆如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物遗存、图像、文本与西藏艺术史构建”(15ZDB1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犍陀罗与中国文明交流史(多卷本)”(20&ZD220)。
约11—12世纪的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夏石窟甬道西侧生死轮回图壁画为我国西藏目前所见最早的生死轮回图个案,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西藏西部佛教石窟融汇西部喜马拉雅本土图像体系与敦煌汉地图像系统的一个重要见证。本文是此生死轮回图...
关键词:夏石窟 生死轮回图 毗奈耶 筒车 
中国人的生死观和不朽观被引量:3
《武陵学刊》2022年第6期19-25,共7页彭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17ZDA010)。
人是时间性的存在,生与死是其两极。人又是有限性的存在,对不朽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愿望。“生死关怀”与“不朽关怀”,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国人的生死观和不朽观,与时间观念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在儒、释、道三教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死...
关键词:中国人 生死观 不朽观 时间观 价值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