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

作品数:271被引量:690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张云涛闻骏何卫平黄毅潘德荣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
《学术月刊》2024年第10期5-16,共12页何卫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伽达默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的研究”(23BZX061)的阶段性成果。
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解释学之父,然而,他的解释学需要纳入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方能真正把握。除了神学外,就哲学来讲,最主要和关键的是他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的关系,这在其解释学讲座中有提示,但未展开。他的伦理学是广义的,不同于我们...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 伦理学 辩证法 解释学 伽达默尔 
从揭示先验幻相到探寻哲学本原——施莱尔马赫对辩证法的重新定位
《学术研究》2024年第4期49-56,177,共9页周小龙 
中国博士后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施莱尔马赫的辩证法思想研究”(2022M72368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费希特与早期浪漫派的存在问题研究”(22FZXB012)的阶段性成果。
辩证法是施莱尔马赫哲学的根基所在。他将辩证法发展成为从事哲学思考的普遍性的和根本性的工具。施莱尔马赫突破了康德在理论哲学中将辩证法界定为“幻相的逻辑”的做法,这背后是施莱尔马赫借用斯宾诺莎实体哲学突破康德哲学的二元论...
关键词:辩证法 施莱尔马赫 后康德哲学 逻辑学 形而上学 本原 
上帝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根据——作为笛卡尔主义者的施莱尔马赫
《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4期78-86,共9页周小龙 
中国博士后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施莱尔马赫辩证法思想研究”(资助编号2022M70368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费希特与早期浪漫派的存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FZXB012)阶段性成果。
笛卡尔在第三沉思中将上帝观念当成是“我在怀疑”的可能性条件。与所谓的“反思模型”不同,笛卡尔将原初的自我意识放在上帝意识的背景下加以把握,从而使得他的哲学能够从自我走向上帝。在这个意义上,施莱尔马赫是个笛卡尔主义者,因为...
关键词:原初自我意识 上帝意识 反思模型 “我思”“直接的自我意识” 
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的解读沿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24-128,共5页夏佳 王斌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 伽达默尔 斯坦纳 
施莱尔马赫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宗教的情感化及其后果
《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孙尚扬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持宗教信仰自由这一现代原则的人士,从施莱尔马赫的新教神学思想中,找到了从将宗教情感化进而论证宗教之正当性和永恒性的资源。吊诡的是,宗教问题讨论高潮期纷纷出笼的各种宗教的功能替代论也是援引了同样的思想资...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 新文化运动 宗教的情感化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秦明利 柴一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19ZDA268)子项目“英美学界德国早期诠释学研究”阶段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诠释学辞典编纂与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20&ZD029)。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是其重新审思理性边界与限度,抗衡理性作为唯一准则的一种尝试。他以多元性和统一性为表征的语言之“力”,从语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定性、语言的对话性和语言的个体性三个维度,弥补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缺失生...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 语言 人本性 对话性 个体性 
隐匿与显白——论施莱尔马赫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改造
《哲学研究》2024年第2期97-107,共11页闻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施莱尔马赫著作集》翻译与研究”(编号22BZX112)的阶段性成果。
建构“大全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后康德时代德国唯心论哲学的普遍理论追求,由近代“泛神论之争”所引发的斯宾诺莎主义复兴,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背景与思想助推。施莱尔马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固然离不开康德批判哲学的洗...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 斯宾诺莎主义 有机一元论 德国唯心论 
让阐释学说汉语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2期51-52,共2页张江 
从学科意义上讲,现代阐释理论为“学”,其源头在西方,且主要源自德国。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沿着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思想路径而演进。经过多年学习和模仿,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建构起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
关键词: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 学科意义 现代阐释 突破困境 思想路径 伽达默尔 学科体系 
西方作者意图论阐释的困境与中国学者的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2期59-60,共2页李建盛 
在诠释学历史发展中,作者定向的意义阐释理论主要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诠释学确立,他们开启了诠释学中的作者意图论,但这一理论在本体论诠释学中受到了质疑。面对这种场景,近年来,张江提出“作者能不能死”“‘意图’在不在场...
关键词:作者意图 张江 施莱尔马赫 狄尔泰 诠释学 意义阐释 学术讨论 思考和探索 
“实用人类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康德式道德学说?——“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新解决方案被引量:2
《哲学研究》2023年第10期106-117,共12页王咏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时间问题的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研究”(编号21BZX089);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编号413000126)的阶段性成果。
施莱尔马赫对《实用人类学》提出一个经典批评:康德的道德哲学与人类学在批判体系内无法兼具,否则与批判哲学的原则冲突。学界称之为“施莱尔马赫两难”。康德将实用命令式称为假言命令式,与作为道德命令式的定言命令式相对。这使得“...
关键词:实用人类学 技术的 实用的 道德的 施莱尔马赫两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