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原

作品数:59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徐道彬卓汴丽郑吉雄方盛汉潘定武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瞭望》《清华法律评论》《甘肃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姚鼐专力为文
《高中生之友》2024年第22期38-39,共2页宋桂奇 
文段:词学以浙中为盛,余①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王凤喈②语休宁戴东原③曰:“吾昔畏④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⑤,余悚其言,多所舍弃,...
关键词:戴东原 杂学 姚鼐 
胡适论戴东原“新理学”——兼论戴东原“新理学”与冯友兰“新理学”之差异
《思想与文化》2023年第2期357-375,共19页陈潇 
戴东原虽然反对朱子,但非如方东树所以为的,戴东原是“万禁言理”,是“蔑理”。在胡适看来,戴东原是理学的嫡传,也是程朱的诤友。只是,戴东原不能同意朱子将“理”看作“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也不妄求明善以复其初,一旦豁然贯通...
关键词:胡适 戴东原 新理学 冯友兰 
第四讲:何为“礼法”?
《晚晴》2023年第8期46-49,共4页俞荣根 
清儒戴东原云:“人死于法,犹有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理”,即宋明理学阐扬之“理”,实为民间的礼俗习惯法之异名。凡事久必生弊,制逾则为祸,常过则为妖。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就是两千年相延“礼法”之悲剧命运。这以后,“...
关键词:习惯法 污名化 戴东原 礼法 妖魔化 宋明理学 悲剧命运 反孔教 
戴东原先生与自然科学——兼议先生成学源于“不疏园”
《徽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52-54,共3页陈平民 
戴东原(1724—1777),名震,清雍正乾隆年间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他被称为百科知识全书式的著名学者、中国十八世记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当之无愧。他曾与业师江永先生,被礼聘授学于歙西溪“不疏园”,是他成学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家 哲学理论基础 戴东原 屯溪区 清雍正 百科知识 不疏园 黄山市 
对章学诚与戴震方志学论争的研究梳理以及再认识
《收藏》2023年第6期62-64,共3页李嘉彤 
有清一代,章学诚与戴震曾有过两次会面。第一次会面是在1766年,这年章学诚有《与族孙汝楠论学书》,其中谈到与戴震的第一次会面;第二次会面是在1773年,这年章学诚在宁波道署遇戴东原(震),两人就方志修撰进行了一次论辩,这次论辩历年来...
关键词:章学诚 方志学 修撰 戴东原 戴震 论辩 
戴震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2期76-78,共3页吴震 
18世纪,戴震哲学异军突起,对宋明理学展开了全面批判。近代以来对戴震哲学的评估各有所见。梁启超、胡适对戴震哲学评价甚高,称戴震“《疏证》一书,字字精粹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或以为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关键词:戴东原 《疏证》 戴震哲学 宋明理学 钱穆 梁启超 方法论反思 
隆阜印象
《度假旅游》2022年第3期19-20,共2页赵忠仁(文/图) 
说走就走,下午择了隆阜做目的地书写假日光么怎么的辉煌,还知道的就是那曾有所女子学校,再就是不能不知的那是戴震戴东原的故里。说实话,即便有了这些概念,步入之前,关于东原故里,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我是从后街进入的。一进入,历史遗...
关键词:戴东原 隆阜 故里 影子 目的地 历史 
休宁戴震“理存于礼”的思想内涵(下)
《徽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16-19,共4页徐道彬 
三、“理存于礼”思想的影响与发展学术大师的研究领域及其方法论的影响,往往造成一代学术风尚的转移。胡朴安说:“二百年来确有治学之方法,立有清-代考据学之基础,衣被学者,至今日犹有受之而未尽,则休宁戴东原先生其人也。”[1]戴震治...
关键词:戴东原 《礼》 影响与发展 戴震 学术风尚 方法论 考据学 学术大师 
生活即教育(下)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8期4-5,共2页陶行知 
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是有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要件。它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以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
关键词:戴东原 人欲 天理 生活即教育 文化 
戴东原与章实斋求道的殊途同归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153-154,共2页乔瑞 
戴震与章学诚都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们的“求道”之路相差甚远,可是最终的归宿皆为了跳出考证的局限而“求道”。戴东原从“道在六经”的基本准则出发,强调自翔实的名物考订,而实斋则对抗地提出“六经皆史”,在实斋看来学问从入之途不...
关键词:戴震 章学诚 求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