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论

作品数:3141被引量:2469H指数:1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学泰衷尔钜丛大川邬焜郭美华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哲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中“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哲学研究》2024年第5期67-75,共9页李健芸 
《齐物论》认为是非之争的产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即个体之间的不同立场和偏好,以及个体通过诉诸具有公共维度的语言将前者普遍化的努力。圣人洞见到是非之争诉诸的语言秩序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实固化的语言秩序在主体间融通和物之本然的...
关键词:以明 寓诸庸 是非 《齐物论》 
作为“因是”的齐物——以《齐物论》之“是”为中心的阐释被引量:2
《哲学研究》2024年第2期46-55,128,共11页王玉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庄子·齐物论》研究”(编号20FZXB045)的阶段性成果。
《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自是之是”既是人类生存的理性基础,也有本质化为“果是...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齐物是因是 
《指物论》“指非指”的推证及其理论旨趣
《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87-97,共11页孙功进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
关键词:公孙龙 指称理论 《齐物论》 正名实 
从“彼是相因”到“道通为一”——《齐物论》哲学义旨发微
《哲学研究》2021年第2期69-79,共11页苏杭 
传统注家对"彼是相因"的理解,未能恰切地呈现《齐物论》的根本哲学形态。从《齐物论》的文本逻辑来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从日常经验出发,将某物及其反面纳入到同一个关系序列中,且"是""彼"双方借由这一相互关系获得各自的规定性。...
关键词:彼是 通为一 指马之喻 寓诸庸 
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被引量:10
《哲学研究》2019年第7期99-108,128,共11页邓晓芒 
康德美学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彰显其中被掩盖了的审美精神。康德作为理性派哲学家,首先考虑的是感性的审美活动背后的理性认识能力的作用,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审美中的情感传达虽然被看作鉴赏的“定义”...
关键词:认识论结构 四个契机 情感传达 实践唯物论 传情论美学 
物的可指性——《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解被引量:9
《哲学研究》2016年第11期40-45,共6页李巍 
中山大学"三大建设"专项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公孙龙所谓的"指",通常释为共相、观念(概念)或意义,虽各有道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解释很难表明"指"在《指物论》中的意思与在先秦的通义(用手指具体指出某物)之间有何关联;二是这些对"指"的解释也适合表达公孙龙所谓的"实",遂令"...
关键词:   可指性 
“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被引量:2
《哲学研究》2015年第4期57-62,共6页许春华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也是其核心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是齐一的,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以前解"齐物"多在"通"上着眼,本文则进一步从"和"的角度挖掘其深意,认为"和"是理解"通"而达致"齐(物)"...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天籁 天钧 
庄子“不言之辩”考绎被引量:6
《哲学研究》2014年第4期39-49,128,共11页黄克剑 
一如老子喻示非可道之“道”必致称举“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四十三章),庄子以其对信守中的“不道之道”不能不有所申说而终至于诉诸“不言之辩”(《庄子·齐物论》)。“辩”隐示着别一种言,“不言之辩”即不言之言,亦即以...
关键词:庄子 《老子》 “不言之教” “道” 齐物论 “辩” 守中 无为 
庄子“吾丧我”义解被引量:36
《哲学研究》2013年第6期54-61,78,共9页罗安宪 
《齐物论》在《庄子》一书中篇幅较长,文意曲折、隐晦,是《庄子》诸篇中最难解的一篇。文章一开始借南郭子綦之口说:“吾丧我”。“吾丧我”实乃“齐物”之发端。然何为“吾丧我”?注家多解为“忘我”、“无我”,以至于“形如槁木...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忘我” “无我” 郭象 
庄子《齐物论》“莫若以明”合解被引量:11
《哲学研究》2013年第5期41-49,127,共9页吴根友 
对于庄子《齐物论》篇中的“莫若以明”一句,历来有多种解释。如将历史上最为主要的解释加以分类,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范式或日类型:一是偏重于从思想发展脉络来解释,可称之为“虚解”,其代表人物自郭象到王夫之、方以智等名家,莫...
关键词:《齐物论》 庄子 《戴震全集》 代表人物 语言学方法 解释学方法 思想发展 语言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