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

作品数:204被引量:608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徐盛桓刘高岑蔡曙山何爱晶成晓光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三峡大学湖南科技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南镇看花”心智层次序列系统诠释
《系统科学学报》2024年第3期9-13,共5页沈梅英 文炳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王阳明具身认知思想研究”(18NDJC235YB)。
“南镇看花”是王阳明论证心—物关系的经典案例。单一主观认识论或客观存在论诠释范式和价值取向导致了其唯心与唯物范畴归属的纷争。现代心智哲学“三维世界”层次序列系统思维为“南镇看花”普遍哲学意义和自身价值的深入探索提供了...
关键词:南镇看花 心智哲学 层次序列 系统诠释 
《周易》阴阳观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7期28-40,共13页洪军 陈迪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东亚儒学视域下的‘气学’研究”(编号2020YYZX008)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周易》在西方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周易》阴阳观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也从分析心理学扩展至诠释学、伦理学以及心智哲学等领域。荣格将《周易》的阴阳观引入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籍此建构其分析心理学的哲学面...
关键词:阴阳 原型 关联性 心智哲学 
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4期160-160,共1页廖巧云 翁馨 
体认语言学始于对认知语言学体系的反思与拓展,其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具有体认性。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与体认语言学存在密切联系,可表现为现实-认知-语言...
关键词:心智哲学 互动体验 认知加工 核心原则 拓扑性 核心内涵 意向性 反思与拓展 
心智哲学视角下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言语反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唐建福 
2022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YCBZ2022056);2022年湖南科技学院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传播与外语学科人才融合培养创新与实践”(XWK202204);2022年度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谐音型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湘科院校发[2022] 108号)。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马克·吐温小说中言语反讽的生成发端于言语行为主体的意向性。实现言语反讽表达的手段表层是迁移,而深层是心理随附性,涌现事物及其涌现的新质则是反讽的内容。言语反讽的生成过程是在特定的语境作用与言语行...
关键词:心智哲学 言语反讽 马克·吐温小说 
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探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53-61,112,共10页廖巧云 翁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英语义修辞的文化机制对比研究”(19AYY011);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汉外语义修辞话语识解的文化机制对比研究”(2018114027);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汉语负面评价话语影响人际关系的机制研究”(2022113002)
以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础,考察了其核心理论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体认语言学的下辖理论,包括体认语法、体认翻译学、体认整合论、体认参照点、体认教学法等,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所强调的...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 心智哲学 多重互动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国内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雷卿 耿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形义错配的汉语特色认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BYY145);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连动—动结式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SISU2023YZ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以CNKI和CSSCI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 Space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对2008—2023年国内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和主题词共现等数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考察国内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热点分布情...
关键词:CITESPACE 心智哲学 语言研究 热点 趋势 
心智哲学视角下反语的英译研究
《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93-100,共8页黄缅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我国网络语言变异与演变研究”(20SKGH09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VR技术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YJG233067)的阶段性成果。
反语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反语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实际意图相反。本文试图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反语并恰当翻译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基于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运用双重结构的假设,提出反语的翻译标准是心理属性对等。心理属性随附于...
关键词:反语 心智哲学 感受质 心理属性 
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体”与“认”的关系探究——基于心智哲学“体认一元观”白的译学新思考被引量:4
《中国翻译》2023年第4期39-47,192,共10页林琳 姚振军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庄子》中生态隐喻的翻译研究”(项目编号:LJKMR202208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体”与“认”是体认翻译学的核心术语,前者指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后者指主体意识及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基于对心智哲学再思考提出的“体认一元观”,本文对“体认”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动态维度下,“体认”具有随附关系,“认”...
关键词:体认关系 随附性 涌现性 同一性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空间介词的语义关联性研究——以under和below比较为例
《现代英语》2023年第11期58-61,共4页梁彬 
心智哲学认为语言的认知基础是心智的认知,这为近义介词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介词的空间语义可以看作是感觉,抽象语义可以看作是感受。相似的空间感觉导致了两者相似的感受,抽象域的相似性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介词词...
关键词:心智哲学 认知语言学 空间介词 
佛教哲学学者姚治华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姚治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2002年于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2006年任教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前,曾任教于中国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宗教哲学、现象学和心智哲学。主要著作:《佛教哲学中的非存...
关键词:佛教哲学 佛学研究 印度哲学 非存在对象 宗教哲学 心智哲学 波士顿大学 博士学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