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注释

作品数:30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张春雷胡觉先马固钢汪少华吴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典籍与文化》《北方文学(中)》《语文学习》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发掘古文注释的隐性知识及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9X期72-72,共1页王淑文 
知识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是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根据他的观点,古文注释蕴含的知识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结合高中古文的注释,可对其蕴含的隐性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叙述并以此引起广大师生对...
关键词:隐性知识 
中学语文课本古文注释纠误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9X期189-189,共1页郑悠 
中学《语文》课本虽然经过多年屡次修订,但至今仍有误注。现根据自己在平时看书过程中所搜集的资料,从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分别举出两处误注之处,并给予分析论证。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本 古文注释 纠误 
释“一介之使”之“介”
《北方文学(中)》2014年第12期67-68,共2页吴宇 
“一介之使”中的“介”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个”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有的工具书也认为介就是“个”的意思,但是通过对“介”作字形字义的考察,以及结合原文,得出“介”其实是“使臣的助手”,“一介之使”就是“只带了一个副手的使...
关键词:古文注释 一介之使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11期61-62,共2页李露 
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注释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提高语文素养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古文注释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其梳理成条,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文注释 中学生 人教版 语文课本 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 学习 
古文注释不能望文生义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年第4期162-162,共1页戚高可 
古文教学的重点是对文意的理解,但是,教师在对古文的注释中存在着"望文生义"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在理解古文的时候产生偏颇,阻碍了学生汲取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试图通过查找课文古文注释的不当之处,带领学生从源头去理...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文注释 望文生义 辨误 
人教版《语文》古文注释商榷一则——《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12期98-99,共2页朱成华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第三单元选录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文章,即《寡人之于国也》。该文中有这样一句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材对上...
关键词:《寡人之于国也》 古文注释 《语文》 人教版 不违农时 教科书 文章 高中 
语文教材古文注释拾补
《阅读与写作》2010年第3期21-22,共2页张春雷 
一、纳比笼中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是清代小说中的名篇,被多家教材和古文选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四册(下文简称为教材)亦收入此文,但对“纳比笼中”的“比笼”,人教版语文教材释“比笼”为“并放着的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古文注释 人民教育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 清代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第四册 
两篇古文注释拾补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55-56,共2页张春雷 
一、《促织》(人教社2004版语文第四册) 1.纳比笼中 教材释“比笼”为“并放着的笼子”.解释有误。“比笼”并不是并放着的笼子。“比笼”是一个复合词,《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比笼”,释为:“用于盛放准备打斗的蟋蟀的笼子...
关键词:古文注释 《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大词典》 语文第四册 《促织》 人教社 复合词 教材 
古文注释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就《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的一处注释与编者商榷
《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22期86-86,共1页王政伟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册选编了唐朝著名边塞诗人芩参的一首《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诗句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诗人送友时那诚挚深厚的思想感情,读来感人至深。其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
关键词:注释 白雪 学生 沙漠地区 编者 空间 气候条件分析 教学过程 
并非游戏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09年第14期80-80,共1页肖复兴 
一天,儿子问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话出自何处?我从书柜中找了一本《古文观止》,告诉他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又找了一本《古代散文选注》,那里面有古文注释,让他自己去看懂这篇文章。
关键词:游戏 《古文观止》 《陋室铭》 古文注释 刘禹锡 文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