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学

作品数:1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明君袁亚铮汪春泓唐定坤杨园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韵文学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高师学报》《文艺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蔡邕的辞赋创作看汉魏文学的演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68-72,共5页袁亚铮 尹一航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项目“国家战略、时代潮流视域下的汉晋河东郡教育及其对当今山西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GH-220097)。
蔡邕的辞赋上承东汉下启魏晋,其辞赋创作代表了当时汉魏文学演进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首先,蔡邕在辞赋中开始大量描写女性,尤其是将女性作为审美对象以及情欲描写,此点对魏晋南北朝美人诗赋影响颇深;其次,不同经学家,身为文人的蔡邕更侧...
关键词:蔡邕 辞赋 女性描写 文人趣味 聊以游意 
“浮华”观念的意义转移与汉魏思想的进路——兼论“浮华”与汉魏文学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19年第6期142-152,共11页王勇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六朝的《春秋》学与文学研究”(批准号19CZW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浮华”是汉魏间的重要观念,自东汉中期至曹魏中期,其意义中心发生了两次转移。东汉中期“浮华”主要牵涉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浮华”则与士人的谈论有关,到了曹魏太和年间“浮华”又折射出汉儒旧学与魏晋新思潮的冲突与对立。然而,...
关键词:“浮华”观念 意义转移 思想演进 汉魏文学 
东汉的应用文在汉魏文学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颂赞箴铭碑诔书信为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袁亚铮 达娇 
2016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东汉应用类文体与汉魏文风的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234)
东汉时期由于儒学在政治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的全面推行,使应用文如颂赞箴铭诔碑得以大力发展,应用文的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由于创作颂赞箴铭碑诔等的文人大多兼其时的诗赋名家,所以东汉一朝的应用文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并且应用文类的...
关键词:东汉 应用文 文学题材 文学走向 
关于《汉魏文学史》写作的思考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14-15,共2页木斋 
近20年,我的学术写作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规律:每十年都是前数年埋头写作,后两三年集中出版问世。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三年集中出版了《唐宋词流变》《宋诗流变》等一系列著作;进入21世纪之后,第一个十年也是集中在后两年出版了《...
关键词:写作 文学 出版 演变史 流变 诗歌 古诗 
论汉魏之际诗赋文体的丕变被引量:3
《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4期89-97,共9页唐定坤 
汉魏之际"文学的自觉",实滥觞于汉末,大备于三国,尤体现为诗赋文体的丕变及彼此地位的消长变化。使自体格辨其源流演变,自语辞考其脱化消息,则当以张衡、蔡邕为第一转关,其时赋主诗从,大赋流变为抒情之制,篇幅渐变短小,或发骚怨,或归老...
关键词:汉魏文学 文体学   文学的自觉 
颂圣诗文与汉魏文学观
《文艺评论》2015年第3期66-69,共4页张志勇 申慧萍 
颂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体,具有独立的文体特征与社会文化价值。《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指出了颂的文体功能是通过形容状貌来赞美盛德。后来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
关键词:文学观 《毛诗序》 汉魏 诗文 社会文化价值 文体特征 文体功能 文心雕龙 
论蔡邕与汉魏文学观念之禅代被引量: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1期103-108,共6页袁济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50018)
蔡邕的文学观念与他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东汉晚期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蔡邕早期笃嗜儒学学说,执意维护文学观念的经学价值与正统性,但经历了各种人生磨难后,其文学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发愤著书与抒写真情的文学观念。他的碑志文写作也折...
关键词:汉魏时代 蔡邕经历 发愤著书 文学变迁 
试用席勒美学观分析先秦汉魏文学历程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6-18,共3页王诗瑶 
全世界人类艺术的发展尽管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其本质几乎是一致的。席勒对于人发展三个阶段中审美活动的界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文学发展初期即是在经历审美教育的发展之后用理性感情的指导不断追逐美的最高理想。本文运用...
关键词:席勒 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自我活动 先秦汉魏文学史 
蔡邕的赋学思想研究——兼及汉魏文学观念的转变
《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3期6-9,共4页杨齐 曹艳华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蔡邕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研究"(20100055)阶段性成果;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从东汉桓灵二帝到建安时期的诗学嬗变研究"(0818B-01)阶段性成果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
关键词:蔡邕 赋学理论 创作态度 审美愉悦功能 艺术分类 抒写情怀 
《青青陵上柏》的作者与作年辨被引量: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孙明君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掀...
关键词:《青青陵上柏》 《古诗十九首》 汉魏文学 《后汉书》 曹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