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魏晋诗学杂传词语李清照词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唐宋思想转型与作为诗学批评术语的“工拙”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5期215-215,共1页王勇 
“工”“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一对范畴,具有对立、转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工拙”在魏晋时期被用于文学批评,经过沈约、刘勰、钟蝶等人的发展,确立了以辞藻、声律、修辞和用典等文学形式为核心的理论内涵。在文学创作上,六朝人实践...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论 诗学批评 儒学复兴 诗学理论 文学批评 工拙 沈约 文学创作 
通往美育之路:大学语文功能再检讨被引量: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4期145-150,共6页王勇 
高等学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但二者分属不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兼容,鉴于此,有必要引入专门的写作课程来分别承担两个目标的教学任务。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以美育功能为核心,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目...
关键词:大学语文 美育 人文素养 语言表达 
唐宋思想转型与作为诗学批评术语的“工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11-22,共12页王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研究”(批准号:19AZW001)。
“工”“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一对范畴,具有对立、转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工拙”在魏晋时期被用于文学批评,经过沈约、刘勰、钟嵘等人的发展,确立了以辞藻、声律、修辞和用典等文学形式为核心的理论内涵。在文学创作上,六朝人实践...
关键词:工拙 辩证 典范 转向 气论 心性论 
“浮华”观念的意义转移与汉魏思想的进路——兼论“浮华”与汉魏文学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19年第6期142-152,共11页王勇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六朝的《春秋》学与文学研究”(批准号19CZW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浮华”是汉魏间的重要观念,自东汉中期至曹魏中期,其意义中心发生了两次转移。东汉中期“浮华”主要牵涉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浮华”则与士人的谈论有关,到了曹魏太和年间“浮华”又折射出汉儒旧学与魏晋新思潮的冲突与对立。然而,...
关键词:“浮华”观念 意义转移 思想演进 汉魏文学 
经、史分途与魏晋杂传的文体生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60-65,共6页王勇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魏晋杂传考论"(yfc100058)
魏晋时期史学从经学的束缚下渐渐脱离出来,经、史开始分途。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繁荣与高涨对史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杂传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杂传虽然受到文学的影响,并在语言、叙事上体现出文学性,但它依然保持了两汉史传的"本...
关键词:杂传 经史分途 史传 本色 文学性 
论《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接受”思想——兼论知音的单向度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8期90-91,共2页王勇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
关键词:《知音》 文学接受 单向度 
论魏晋“杂传”的小说化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65-69,共5页王勇 
杂传产生于魏晋时期,在体裁上近于纪传体,内容上重在传叙人物,形式上以单篇为主。杂传在体例编排上对两汉史学有所继承,但同时在人物刻画、叙事手法、叙事品格上又有一些新变,出现了小说化趋势。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时代风尚、思想潮...
关键词:魏晋 杂传 小说化 史学 
李清照词语言运用艺术简论被引量:2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年第6期18-19,共2页王勇 
李清照的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李清照词的语言运用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李清照词在词语运用上有独特之处,李清照善用叠字,以俗语入词,并喜用色彩词。正是这些独特而出色的语言运用艺术成就了李清照词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 词语 叠字 俗语 色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