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作品数:914被引量:17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君张林雨汪茂吾余映潮方小凤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重庆外国语学校扬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浅谈《范进中举》中的写人艺术
《初中生》2025年第9期33-35,共3页曹明雄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的情绪在脸上表现出来,在言语中抒发出来,才能被人们知道。我觉得《范进中举》中的诸多人物就是“征于色,发于声”,然后被我们所了解的。下面以胡屠户这一形象为...
关键词:神态描写 《范进中举》 胡屠户 
学历案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转变——以《范进中举》为例
《语文建设》2025年第5期70-73,共4页陈雪峰 
学历案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立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学习目标从模糊转向具体,评价任务从缺失转向引领、激励,教学形态从师本转向生本,作业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组合,学习成效实现从浅表到深度学习的跨越。
关键词:学历案 教学转变 深度学习 《范进中举》 
阅读《儒林外史》不妨从结构特点入手
《语文教学通讯》2025年第10期37-39,共3页花玉娟 王家伦 
以统编教材九上《范进中举》一文导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关注该长篇小说的结构特点。总结整本书阅读途径,即可从现有教材出发,从“这一篇”的角度设计写作活动,更可从“这一本书”的角度,即该书独特的结构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如此...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 
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长大后才读懂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适读)》2025年第3期59-60,共2页安娜贝苏 
知乎上有个话题:有哪些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年少时不知其中深意,长大顿悟后只觉如鲠在喉?点赞最高的回答说:《孔乙己》《范进中举》《骆驼祥子》等。年少时读这些文章,并无太多感同身受。直至成年后被抛入人海,饱经困顿辛酸,才发现小时候...
关键词:《孔乙己》 《骆驼祥子》 《范进中举》 知乎 如鲠在喉 课文 感同身受 读懂 
《范进中举》读后感
《创新作文(初中版)》2025年第1期60-60,共1页黄国瑜 檀庆(指导)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讲述了主人公范进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直至54岁才考中举人的故事。这篇小说以诙谐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引人深思。读完《范进中举》,...
关键词:《儒林外史》 寒窗苦读 范进 讽刺小说 吴敬梓 科举考试 《范进中举》 读后感 
课本剧《范进中举》
《作文(初中年级)》2024年第12期33-34,共2页龙邈邈 
人物:范进,胡屠户,众考生,众邻居。场景一:范进家(舞台中央是一间简陋的书房,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考卷。范进坐在桌前,埋头苦读,胡子拉碴,面容憔悴。)旁白:范进,一位屡试不第的老书生,年近五旬,仍怀揣科举高中的梦想。范进(自言自语):这...
关键词:课本剧 屡试不第 范进 穷得叮当响 面容憔悴 《范进中举》 胡屠户 自言自语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以《范进中举》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46期67-68,共2页谢晓清 
针对当前小说教学存在多元价值选择的问题,对小说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研究,得出小说教学不能局限于叙事层面,而应该抓住文本虚拟、叙事两大命脉,重点关注叙述层面,凸显小说核心价值的结论。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小说教学“教什么”的问...
关键词:小说教学 核心价值 《范进中举》 
由《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不”字说开去
《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46期69-70,共2页张如意 
研读《范进中举》,除了主人公范进,次要人物胡屠户这一形象也值得玩味。联系胡屠户言语中含有“不”字的语句,从“否定范进,抬高自己”“否认以往,保护自己”两个方面分析出胡屠户显露出的真实人性。小说设计胡屠户这一人物,并特意让他...
关键词:文本细读 胡屠户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由喜入悲”的思辨性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2期96-98,共3页夏意锋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典型篇章,吴敬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成功地将读书人的困境融入到幽默的故事中,使得《范进中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本文基于初中语文《范进中举》“由喜入悲”的故事情节...
关键词:初中语文 《范进中举》 思辨性教学 
从群文视角探究小说人物的“变”与“不变”
《初中生学习指导》2024年第32期20-23,共4页郭思含 
沈阳市规划课题“三融六域深度学习提升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
“变”与“不变”,表面看是一对反义词,但对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来说,这对反义词却一致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中的虚伪、自私、唯利是图等特点,也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性与批判性。下面,我们结合《变色龙》《范进中举》...
关键词:讽刺性 小说人物 《变色龙》 《范进中举》 《我的叔叔于勒》 人物形象 反义词 人物性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