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自我

作品数:59被引量:17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琳琳谢俊王前马忠君谢朝群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哲学宗教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干预被引量:5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27期46-50,共5页龚劲丹 龚吴蔚 
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存在“虚拟自我”“现实隔离”及“泛娱乐化心理”等现象,它不但改变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载体,还弱化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之与同伴关系异常,同时,滋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低层次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交媒体...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媒体依赖 心理健康 虚拟自我 现实隔离 泛娱乐化心理 
我与另一个我: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辨析
《心理学探新》2022年第5期422-429,共8页施媛媛 王娱琦 刘云芝 黄梓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90107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LQ22G010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1372);成都大学2023年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研究项目(CDJX202305)。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
关键词:网络自我 数字自我 虚拟自我 现实自我 自我呈现 
虚拟自我的多维度界定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年第2期241-251,共11页刘睿 
"现实的人"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科学界定和正确对待虚拟自我问题,就必须诉诸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基于与现实自我相对的维度,虚拟自我主要用于描绘人对自身的想象、虚构和模拟,其本质是...
关键词:自我 虚拟自我 现实自我 虚拟与现实的平衡 异化 
作为虚拟自我的真实自我是否可能
《中国哲学年鉴》2018年第1期338-338,共1页薛少华 
在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实验中,视知觉一直是被试用来进行主观报告的核心实验指标之一。通过对检测自我意识的镜子反射实验的分析,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视知觉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随着虚拟现...
关键词:自我觉知 自我意识 虚拟现实技术 视知觉 主观报告 虚拟环境 虚拟自我 虚拟世界 
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探析被引量:1
《黑河学刊》2018年第5期36-38,共3页徐琳琳 张媛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ZX057);2015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ZD201507);2015沈阳师范大学优秀人才扶植计划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上。借助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本文从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角度阐释了青少年网络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即具身关系导致青少年生活被格式化;解释关系导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消解;它异关...
关键词:后现象学技术哲学 青少年 手机 自我认同 
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466-,共1页梁爽 
青少年群体是中国网民较大的用户群,通过剖析微时代下青少年虚拟自我现状,最终从伦理建构、教育养成、社会舆论管理三个途径对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养成进行探索。
关键词:虚拟自我意识 青少年 养成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互关系被引量:2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15-120,共6页洪珊瑚 谢朝群 
在网络的互动交际中,人们出于各种心理需要乐此不疲地塑造着自我身份,这种"虚拟自我"身份与"现实自我"身份具有相似又不尽相同的结构特征,文章通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关键词:网络交际 虚拟自我 现实自我 连续体 
微时代下虚拟自我的网络伦理意识养成方法探析
《辽宁经济》2014年第10期84-85,共2页徐琳琳 
201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ZX011);2014年度"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专项课题(ZTSZXKT201409)
微时代的来临,网络伦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需要培育虚拟自我的网络伦理意识。网络伦理意识养成的过程,是将网络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内化为网络活动者自我道德意识,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道德自律和他律结合,公德与私德统一来实现。对...
关键词:微时代 虚拟自我 伦理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虚拟自我”的影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9-11,共3页徐琳琳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工程哲学视阈下的大学生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研究"(WSZ201117)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上"自我"观念发育不够充分,个人的自我意识往往通过非理性方式体现出来。进入网络时代后,便导致了非理性的"虚拟自我"大量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环境的痴迷。文章从传统文化的特点、网络媒介文化对理性自我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网络 虚拟自我 
人学对自我虚拟人性之探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1-15,共5页谢俊 
2012年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社会泛化加剧主体趋虚拟化的社会预防机制研究"(项目批号:122400430060);2011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虚拟性调整及培育机制"(项目批号:1)
虚拟自我是人学研究之核心,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之一。虚拟自我就其重要性而言,它不仅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虚拟自我一定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
关键词:人学 虚拟自我 探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