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壹而静

作品数:66被引量:7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伟廖名春刘亮黄伟明赵士林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虚壹而静”:道家的认知模式及加工机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01-112,共12页江亦瑶 彭彦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训练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YJA190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HQA3)。
当下道家心理学研究多集中在人格、心理健康领域,甚少有关于道家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道家认知理论不仅展现出中国心性心理学的丰富性,更代表了中国心性心理学的本土特色。集众家之长,援引道家之理义所提出的“虚壹而静”说,实质上是...
关键词:道家 虚壹而静 认知模式 加工机制 
“虚壹而静”——胡塞尔现象学内涵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24年第3期188-190,共3页余龙旭 
胡塞尔现象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本文将其作为理性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荀子在其著作中所描述的“虚壹而静”心理状态近似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悬搁”与“先验还原”,超越现实的“自然经验”,以获取“虚静”为...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 荀子 “虚壹而静” 审美心胸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努斯”与“壹”——对亚里士多德和荀子哲学的一个比较考察
《哲学动态》2024年第9期63-74,共12页孙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荀子心论思想研究”(编号20ZXA001)的阶段性成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古希腊哲学和早期中国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辩驳等辩证法方式最终上升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的过程中,“努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而荀子的“壹”则在贯通心之...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哲学 荀子哲学 归纳 努斯 虚壹而静 
荀子“虚壹而静”解义
《理论界》2024年第9期14-21,共8页许骁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观念体系的当代重构研究”(23&ZD235)的研究成果。
对于荀子之言“虚壹而静”,人们通常径以“不以彼害此”解之,事实上,“不以彼害此”仅为“知道”之心的部分表现而不足以窥全。“虚”心之用并非“破除成见”,而在于对“知”的主动受藏,纳取不息,此即“积学”之义;“壹”心之用不系于...
关键词:解蔽篇 虚壹而静 不以彼害此 道德知识论 
“体”“用”何以一致?——从朱子与荀子道德动机说的比较来看
《人文杂志》2024年第6期87-96,共10页孙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早期中国与古希腊宇宙观比较研究”(19BZX055)。
道德动机说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议题。朱子从形而上之性、理出发,认为人的“真知”使得道德情感和动机的产生成为可能。朱子的这一推理在构造知与情的逻辑关系以及心的形上形下结构方面还需要加以充分的阐释。早期儒家荀子则主张通过礼义...
关键词:体用 真知 虚壹而静   
《庄子》的心论、性论及荀子之融摄
《孔子研究》2024年第2期92-102,158,159,共13页孙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荀子心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ZXA001)的阶段性成果。
《庄子》一书中的“心”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认知进展到体认觉悟“道”的过程。《庄子》一书中的“性”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在庄子眼中,人性为最可贵之物,人需要通过心的修炼来返归到原初的本性。通过“心斋”...
关键词:庄子 心性 庖丁解牛 荀子 虚壹而静 
荀子“解蔽”理论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36期67-70,共4页余多星 
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S2022ZD11)阶段性成果。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
关键词:荀子 “解蔽” 人生修养 “虚壹而静” 大学生 
从“认知心”到“统合心”——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1期5-13,共9页孙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荀子心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ZXA00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新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心性论思想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C6839)的阶段性成果。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
关键词:   集义 虚壹而静 
荀子“虚壹而静”释义新诠及英译赏析
《新丝路(下旬)》2023年第1期0104-0106,共3页陈晓静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 解蔽篇》?中提出的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亦或是所持的态度,即虚心、专心、静心。然而,重读荀子《? 解蔽篇》?,可以发现“虚壹而静”并不只是一种静态的认识事物的态度,而是一个动态的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虚壹而静 荀子 解蔽 
对荀子之“知”的现象学分析——结合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人文天下》2022年第2期19-24,共6页张唐宁 
荀子的“知”,不仅打通了“能知之人”与“被知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着动词与名词两层含义。前者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知觉能力”,又分为感知与考量权衡两个方面;后者指的是认识的内容与结果——知识,二者有着时间与逻辑的先后。而...
关键词:荀子 知觉 虚壹而静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