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作品数:237被引量:1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海燕陈勋胡玲何江燕马大勇更多>>
相关机构: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海门市通源小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语言文字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绝句》其三英译看诗歌翻译风格体现
《海外英语》2020年第24期89-90,共2页余桂兰 
该文以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绝句》其三为研究对象,先对原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然后以“信、达、雅”为评判标准,对其五篇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译作从形式、用词等方面逐句进行比较,初步分析和探讨了诗歌作品翻译中的风格和韵味的问题。
关键词:绝句其三 艺术特色 翻译 形式 准确性 
我的词条(七)
《钟山》2018年第1期175-186,共12页张羊羊 
张简之又掉了颗门牙,我也掉了颗门牙,他拉上我一起背杜甫的《绝句》。挺麻烦的,“翠”啊“上”啊“船”啊这些发平舌音、翘舌音的字特别易漏风,背着背着我俩互相看一眼,笑了,他用小手指了指我,爸爸,你真好玩。
关键词:词条 《绝句》 翘舌音 “上” 
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分析——兼评《绝句》的两个英译本被引量: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64-67,共4页陈勋 胡玲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02275945)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翻译的主体间性即译者同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文章将功能主义目的论同翻译主体间性结合起来,探讨译者同作者、委托人、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
关键词:目的论 翻译 主体间性 
带“雨”的诗
《开心学语文(小学版)》2010年第1期30-30,32,共2页玉文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_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_,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关键词:“雨” 《渔歌子》 《绝句》  张志和 
从汉英语言功能分析的角度看古诗翻译中的对等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0期31-33,共3页杨春霞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及物性系统和主位结构出发,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的四种英译文进行分析。希望能把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和主位结构作为衡量形式对等的工具,从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探索古诗翻译中的一...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古诗翻译 《绝句》英译文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8年第4期44-44,共1页朱安义 
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单位或动作次数单位的词。古代汉语量词在早期很不发达,魏晋以后才多起来。如《苟子·议兵》中的“负服矢五十个”,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
关键词:古代汉语 量词 比喻性 《绝句》 不发达 单位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个”
《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37-37,共1页谢海萍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
关键词:“个” 文学大师 《绝句》 教材选编 《秋夜》 “只” 杜甫 语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个”字用错了……
《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9期34-35,共2页宋国琴 
关键词:“个” 《绝句》 小诗 写景 教室 描写 图画 感悟 同学 
竞技场
《语文世界(上旬刊)》2002年第6期46-46,共1页仵妍 
关键词:亚运会 少儿节目 主持人评选 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运动员 放飞想象 情况分析 《绝句》 活动设计 说明理由 
谈颜色词汇的运用方法
《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39-40,共2页张宝明 
如何用颜色词汇写作呢? 一、对比用色 一般地说,颜色都是在对比中显现的。绘画中的物体就是在颜色的对比中突出的。文章也可以用颜色的对比,来突出事物的鲜明的形象:比如, 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一只雪白的鸟,悠悠...
关键词:颜色词汇 色彩词汇 《绝句》 绿肥红瘦 澄清明亮 汉语词汇 运用方法 李清照 汉语写作 《如梦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