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德

作品数:230被引量:678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明叶飞刘丙元葛桦蒋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哲学宗教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当代道德规范性研究与人工智能伦理设计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152-152,共1页李亚明 
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具有自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能针对特定情境自主决策或行为。伦理设计问题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函待推进的问题之一。思想史和现实困境间的相互印证向我们揭示,要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就...
关键词:人工智能系统 特定情境 人工智能研究 规范性研究 道德原则 自主决策 伦理设计 自我反思 
当代道德规范性研究与人工智能伦理设计被引量:4
《哲学动态》2023年第5期105-114,128,共11页李亚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驱动下的生命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研究”(编号22&ZD045)的阶段性成果。
功利主义、直觉主义以及道义论是当前用于指导人工智能系统道德抉择的主要理论资源。然而,以上理论的应用均遭遇了困境。在道德哲学的历史上,正是类似的困境曾导致规范伦理学的衰落。当代规范性研究中的康德式理论对相关理论困难均给出...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伦理 道德规范性 康德式理论 
从“情本伦理学”观当代道德情感主义——论李泽厚对迈克尔·斯洛特的批判被引量:1
《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5期184-193,共10页刘悦笛 
李泽厚的伦理学可被定为“情本伦理学”,但却并不是唯“情”是举的,这从他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的批判中即可得见。迈克尔·斯洛特通过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中介,独拈出“移情”概念并以此为道德世界奠基,从而建构起一种“移情主义”的当代...
关键词:情本伦理学 李泽厚 当代道德情感主义 斯洛特 移情主义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意林文汇》2021年第2期63-66,共4页许袖飞 沈泽文 
人性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认识,生发于性与天道的交互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学说。先秦儒家的不同学者围绕人性善恶及成人之道的核心问题,形成了性善、性恶的不同学说,但都以德性及其培育为落脚...
关键词:成人之道 人道原则 本质认识 先秦儒家 性与天道 性善 性恶 理想人格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文化学刊》2020年第12期120-123,共4页许袖飞 沈泽文 
海南大学2020-2021学年基层党建研究一般课题“党建与三全育人的耦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RZ2000009593)的研究成果。
先秦人性学说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在中国道德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人性学说比道家更加重视人的德性及教育,主张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以成就人的德性和理想人格为目的;以荀子为代表的成性学说注重学习、教...
关键词:儒家 人性论 道德教育 真善美 理想人格 
作为动力之知的儒家“体知”论——杜维明对当代道德认识论的贡献被引量:11
《哲学分析》2020年第3期101-116,196,197,共18页黄勇 黄家光(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项目编号:2019ZDA033)。
“体知”是杜维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说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在宋明儒学中被称作“德性之知”,而与“闻见之知”相区别。这种知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不能只靠理智的认知活动,...
关键词:体知 德性之知 动力之知 杜维明 
梁启超公德观及其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被引量:1
《学术交流》2020年第5期39-46,共8页阴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资本逻辑关系研究”(18BKS118)。
对道德的人以及道德的社会的关注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力图改变中国社会的契入点。其"利群"的伦理观围绕时代主题,服务于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宣扬"公德"。梁启超的公德观是在"公德——私德"框架中展开的,他...
关键词:梁启超 公德 私德 利群 
康德的“敬重悖论”及其解决:基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17-25,185,共10页黄素珍 
上海师范大学校级文科项目“当代西方自主性理论研究”(项目号:A-0230-17-001033)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对康德实践哲学的一个传统解释,康德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一个过于严格的承诺:道德法则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对道德法则的遵循是出于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性因素的纯粹意志动机,情感因其属于感性领域而被排除在道德考量...
关键词:康德 敬重悖论 道德心理学 认知-情感 
再议“五常”被引量:1
《天中学刊》2019年第4期54-59,共6页郑文宝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X071)
"五常"议题较多,但述及体系的较少。"五常"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先秦孕育,两汉形成,宋明完备。"三纲"体现的是人伦关系,属于目的性范畴,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五常"体现的是人性,具有工具理性,蕴含恒久价值。"...
关键词:“五常” “三纲” 体系 价值 当代道德建设 
当代道德契约论不同向度的比较研究——以高蒂耶和斯坎伦的行为理论为例
《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8期37-42,共6页刘光明 
自斯坎伦的道德契约论提出以来,契约论作为一种道德分析工具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斯坎伦的契约主义与经典契约论有众多区别,他不再坚持个体基于具体对象的某种"一致同意",而是将理由作为订约基础,究其根本原因是斯坎伦对欲望和理由何...
关键词:道德契约论 高蒂耶 斯坎伦 偏好和理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