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跃

作品数:35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唐诗唐人审美价值语文教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湖北招生考试》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诗仙与酒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4年第7期94-94,共1页陶晓跃 
李白素有“诗仙”之雅称,他的这一雅号的获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浮雕般地刻画了李白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斗酒诗百篇,虽有夸张意味...
关键词:酒家 诗仙 《饮中八仙歌》 李白诗 浪漫色彩 杜甫 
唐人诗歌的设色艺术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4年第5期48-48,共1页邓志红 陶晓跃 
一、注重色彩的搭配 唐诗中常常以红绿两色搭配,彼此映衬,使得景物色彩鲜艳.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文早春作》),娇嫩欲滴的桃花刚刚盛开,红色悄悄地在花芯中蔓延...
关键词:诗歌 艺术 设色 唐人 搭配 色彩 桃花 节奏 
清雅:宋词的另一种表情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4年第2期47-48,共2页戴陈华 陶晓跃 
提及宋词,人们早巳习惯用“婉约”和“豪放”来划分流派。但细细品读宋词.就不难发现,还有一些阋家的词作,既无“婉约”派的绮罗香泽之态.又少“豪放”派的粗豪激越之势,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南宋词人姜夔。
关键词:南宋词人 表情 清雅 代表人物 豪放 婉约 词作 姜夔 
唐诗中“置问”的艺术
《语文知识》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华荣 陶晓跃 
所谓的"置问",就是诗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地设置问句,从而产生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唐诗中的"置问"应用广泛,其类型、方式以及作用也多样。梳理这些"置问",对深入理解诗的内涵诗人的情感,不无裨益。一、问句的类型就问句的...
关键词:艺术效果 唐诗 表情达意 修辞手法 问句 反问 内涵 语气 
漫话唐诗宋词中的“留白”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3年第11期46-47,共2页华荣 陶晓跃 
中国画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不能太挤太紧。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创意,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风极其简约。此画只画了一叶扁舟漂...
关键词:“留白” 唐诗宋词 漫话 想象空间 艺术境界 寒江独钓 审美价值 中国画 
漫话唐诗宋词中的“留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3年第10期99-101,共3页华荣 陶晓跃 
中国画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创意.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风极其简约,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个渔翁...
关键词:“留白” 唐诗宋词 漫话 艺术境界 想象空间 寒江独钓 审美价值 中国画 
唐人绝句中的"事"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3年第9期47-48,共2页丁玲 陶晓跃 
唐人绝句是以最经济的手段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居多,叙事则较少。可品读叙事成分较多的唐人短章,意味却很不一般。唐入绝旬中的“事”是多样的。
关键词:唐人 绝句 传情达意 写景抒情 托物言志 “事” 叙事 
唐人诗歌中的色彩意味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3年第7期95-96,共2页丁玲 陶晓跃 
色彩是客观的存在.是自然物的外部特征。大自然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给人以强烈的直觉感受.它丰富了人们的联想。从而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奇妙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色彩 意味 诗歌 唐人 外部特征 情绪体验 自然物 大自然 
流连在一片纯美的天地——汪曾祺小说《鉴赏家》的深层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3期45-46,共2页金云 陶晓跃 
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选人了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小说塑造了叶三这一独特的“鉴赏家”形象,十分耐人玩味。 叶三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可这个小贩明显地异于同类,他不“开铺子”,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鉴赏家 解读 天地 纯美 短篇小说 选修教材 苏教版 
唐诗中“寻访不遇”的多重意蕴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13年第1期48-48,共1页陆小红 陶晓跃 
唐代交游酬唱、读书山林之风很盛。文人逸士常常要到幽僻之地去探访那些远离人群的友人或僧道,可由于信息、交通的落后。不可能有即时探访预约,“寻访不遇”的情况也就无法避免地经常发生,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寻访不遇”的诗歌。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唐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