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作品数:17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美育礼乐音乐教育公平美育理念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人民音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华夏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张俊杰 叶明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汉籍调查编目、珍本复制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ZD27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22M712581)阶段性成果。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常期...
关键词:叔孙通 汉初 宗庙音乐 雅俗 
石鲁《学画录》的创作美学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屈健 张俊杰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选题资助项目;第三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项目。
“以神造形”是石鲁《学画录》关于创作美学的核心主张。一方面,他通过“主观”“客观”“一般”“个别”“抽象”“虚构”等现代概念和语汇重构了以“心”“物”“形”“神”为代表的传统美学范畴,还原了国画创作的心理图式;另一方面,...
关键词:石鲁 《学画录》 创作美学 
时代镜鉴与冷观自省--《谐与谑:作为漫画的另类视角》的笔意与旨趣
《华夏文化》2023年第4期45-46,共2页张俊杰 
《谐与谑:作为漫画的另类视角》是屈健先生一部独具特色的新作集。文如其题,他有意借用“漫画”简洁明快的笔法直面“互联网+”时代飞速流转的社会节奏赋予人们的晕眩与困顿,通过“喵老师”“灰兔子”“跳跳鼠”“吉祥鸟”等高度拟人化...
关键词:拟人化 互联网 畅快淋漓 共生共存 社会节奏 自省 镜鉴 漫画 
人文春草话美育 文化育人沁心脾——张岂之先生的人文美育思想探析
《华夏文化》2022年第1期58-62,共5页张俊杰 
“美育”(aesthetic educaiton)即美的情感教育,作为近现代明确的教育理念,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J.C Schiller 1759-1805)提出的。他在《美育书简》中指出,“从人性的概念中一般地推导出美的普遍概念”,“与人性的理想一起我们...
关键词:张岂之 文化育人 席勒 启蒙理性 美育 美的理想 教育理念 
非遗美术与西部美育的协同创新——以关中地区的国家级非遗美术为中心被引量:7
《美术研究》2021年第5期17-18,共2页张俊杰 屈健 
2020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关中民间美术品生产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0Z289]。
西部地区拥有数量众多、底蕴深厚的非遗美术,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对于凝炼新时代美育理念和促进教育公平,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以关中地区的国家级非遗美术为中心,提炼其中所蕴含的美育理念,探寻以高校为龙头...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 教育公平 美育理念 社会美育 发展路径 关中地区 国家级非遗 美育精神 
承文载道 弘美笃志 明德修身——岳峰对大学书法美育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2
《华夏文化》2021年第3期40-41,共2页张俊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美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
关键词:学校美育 公共艺术教育 以文化人 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 高等教育 系列重要讲话 人才培养 
微观思想史如何成为可能?——论《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的学术史意义
《人民音乐》2019年第2期82-84,共3页张俊杰 叶明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ZS011)
《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是音乐学家罗艺峰教授应邀为'钱仁康学术讲坛'(2007年)而作的专题讲稿,此后,作者又经过五年的修缮于2013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结集出版。作为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开山之作,该著作的问世,无疑对于中国音乐、思想史...
关键词:音乐思想史 学科属性 罗艺峰 学科范式 古代音乐 礼乐文化 
后稷与先农:秦汉时期国家祭典中的农神内涵及其历史变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55-160,共6页张俊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ZS01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7JK0736)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
关键词:国家祀典 农神 秦汉时期 
“六艺之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被引量:1
《华夏文化》2018年第2期9-13,共5页张俊杰 
"西北大学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17104
一、"六艺之学"的实践模式 "六艺之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发轫于商周之际的神权道德,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减损了殷礼中的宗教神权意识,增益了周人的宗法道德观念,形成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烝民》)的教化...
关键词:现代价值 教育思想 六艺 道德观念 道德教化 宗教仪式 古代教育 制礼作乐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与艺术思想——兼论长安画派的思想源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60-165,共6页张俊杰 屈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EF152)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对"长安画派"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提倡"平民主义"的艺术理想、"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向生活和传统学习的艺术法则,开创了长安画派的思想先河,由此打通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与社会...
关键词:赵望云 抗战时期 美术实践 艺术思想 长安画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