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蕴轶

作品数:12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小说存在主义情感小说主题主题思想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绥化学院学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福柯式解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67-73,共7页左佳 朱蕴轶 
《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现当代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处女作,该剧以中年出版商彼得和青年流浪汉杰瑞的对话为载体,展现出理性与疯癫之间的对抗和较量。现代社会的文明体制是理性的产物,彼得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被知识和权力关系形塑为...
关键词:《动物园的故事》 爱德华·阿尔比 理性 疯癫 主体 
怀旧认知图式下之《人树》再解读
《宿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49-53,84,共6页李小敏 朱蕴轶 
借助认知图式理论,怀旧是个体在遭遇环境与自我冲突时,在情感与智慧的驱动下为获得个体归属感的适应性机制。在《人树》这篇小说中,怀特运用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个体与现实的冲突和自我的断裂。聚焦小说中斯坦一家两代人不同的怀旧...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人树》 怀旧图式 自我归属感 
析裘德的无名之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62-67,共6页李小敏 朱蕴轶 
被作者自称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的《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悲怆的笔调描述了乡村青年裘德命运多舛的一生。在玛丽格伦、基督寺和奥尔布里坎三个不同的地理空间,裘德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身份危机和意识形态冲突,文...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 社会空间 身份建构 意识冲突 人道主义 
荒诞之地 众生皆苦--《征兆与象征》的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被引量:1
《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45-47,共3页李小敏 朱蕴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征兆与象征》充满存在主义的色彩,通过萨特的两个基本主义原则,即“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诞的”,再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来探索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偶然性、空间混乱性以及人生的不确定性,向我们展示了即...
关键词:纳博科夫 《征兆与象征》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荒诞的世界 
“我们”与“她”的南方往事——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认知诗学解读被引量: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84-89,共6页左佳 朱蕴轶 
在《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采用了以杰斐逊小镇居民为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记录和解读了末代贵族艾米莉怪僻乖张的一生,叙述者“我们”和女主人公“她”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图形和背景的变化和形成。基于认知诗学的图...
关键词:《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南方 我们  图形-背景理论 
第一人称叙述下女性话语权威的建构——论《消失的爱人》中不可靠叙述和个人型叙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72-77,共6页左佳 朱蕴轶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融合爱情、婚姻、家庭伦理和犯罪等多个主题的美国当代小说,其展现了女性在个人成长和婚恋生活中如何艰难地建构话语权威的过程。作者吉莉安·弗琳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双重叙事视角的转换,使男女主人公尼克和艾米...
关键词:话语权威 第一人称叙述 隐含作者 女性主体性 
图尔敏论证模型在英语专业批判性阅读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3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期55-60,共6页朱蕴轶 
安徽大学2019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jxtd015)。
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批判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讨论如何采用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图尔敏论证模型运用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拓展和反思以及...
关键词:图尔敏论证模型 批判性阅读 思辨能力 
语言和音乐的魔力——《一种想象的生活》和《土乐》中的“流放”与“身份”被引量: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63-71,共9页朱蕴轶 戚涛 
作为澳大利亚历史和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流放"一直是澳大利亚作家书写的重要内容,由流放而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也一直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戴维·马洛夫和蒂姆·温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品《一种想象的生活》和《土乐》依托不...
关键词:流放 身份 《一种想象的生活》 《土乐》 戴维·马洛夫 蒂姆·温顿 
“夏娃”的困境与抉择——吉尔摩的婚姻伦理观解读被引量:1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期233-236,共4页朱蕴轶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大洋洲文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HSK09-10D35】阶段性成果
作为澳大利亚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改革家,玛丽·吉尔摩关于爱情与婚姻题材的诗歌通常不为人们所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她的诗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解读这一题材的几首代表作,特别是"夏娃之歌"一诗中...
关键词:玛丽·吉尔摩 “夏娃之歌” 文学伦理学批评 婚姻伦理观 
走出异化的阴影 寻找迷失的自我——戴维·马洛夫早期小说主题探析被引量:2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125-130,共6页朱蕴轶 
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在其早期三部小说《约翰诺》、《一种想象的生活》和《飞去吧 ,彼得》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异化并为人类克服异化 ,实现自我提供了多条途径。本文意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把握马洛夫三部作品中异化的表现、现...
关键词:戴维·马洛夫 小说 主题思想 澳大利亚 《约翰诺》 《一种想象的生活》 《飞去吧 彼得》 异化 异化 存在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