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杰

作品数:15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唐风魏风考论文化区《诗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州学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商周时期祝寿类语辞礼制内涵的嬗变——以《诗经》文本为中心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22年第2期151-157,共7页郝建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16ZDA172)。
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祝寿类语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先周时期,商、周两个族群祝寿类语辞内涵既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根的共性,又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商人重神性与周人重人情的礼制区别...
关键词:商周时期 祝寿 礼制 《诗经》 
诗情·诗思·诗心——“古典新读”之四:《豳风·东山》被引量:1
《博览群书》2019年第1期25-28,共4页郝建杰 
从文学接受角度讲,动人魂魄的诗作总是受人青睐;而从创作的角度看,诗人却未必追求这一接受效果,其所在意的恐怕仅在诗情、诗思与诗心的妥切。《豳风·东山》感发人心的缘由首在于弥漫天地的诗情,其诗艺的精妙又凭着诗人想落天外的诗思,...
关键词:诗心 诗思 诗情 豳风 古典 《东山》 接受角度 接受效果 
《魏风》情感基调平议
《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91-96,共6页郝建杰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专项项目)"<诗经>地域性研究--以<唐风><魏风>为中心"阶段性成果(晋教科[2011]9号)
社会的忧患恐慌和个体的幽怨不平作为末世魏国社会情境的基本特征,既缘于魏国社会境况与其农业社会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基本事态的背离,又缘于魏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浓重的功利性特征,同时还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的道德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魏风》 情感基调 社会情境 艺术效应 
文化生态之维:《硕鼠》庶民理想国奥义新论
《贵州文史丛刊》2017年第1期61-66,共6页郝建杰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专项项目)"<诗经>地域性研究--以<唐风><魏风>为中心"(晋教科[2011]9号)
《硕鼠》所展示的庶民理想国近于"极真"而远于"极幻",这种强烈的现实意味起源于农业社会,而由理想者主体的庶民身份所决定。它产生的深层原因是魏国统治者以横征暴敛取代了周初设计的恩顾庶民政策。经济生态平衡的破坏引发了庶民的不满...
关键词:诗经 魏风 硕鼠 理想国 文化生态 
《唐风·葛生》丧葬礼俗考论被引量:2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郝建杰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专项项目)"<诗经>地域性研究--以<唐风><魏风>为中心"(晋教科〔2011〕9号)
由于尊毛解经系统对《唐风·葛生》中角枕、锦衾的礼俗性解读存在纰缪,导致了对诗义的曲解。这一纰缪被"三礼"中敛尸礼的相关记载所纠正。基于此,结合诗歌中出现的众多墓地标志物,再结合先秦时期的墓祭礼俗,可以断定该诗是一首丧祭诗歌...
关键词:《诗经》 《唐风·葛生》 丧葬 礼俗 
以曲为直:《魏风》言说策略七议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年第11期87-90,共4页郝建杰 
2011年度山西省高校社科研究国学专项项目(晋教科[2011]9号)
《魏风》作为春秋魏国的诗歌话语,其特色之一是采用"以曲为直"的言说策略。诗歌在节奏缓急、叙事时序、语气转换、结构开合、意脉续接、境界虚实、章意递进等七个方面采用的言说方式总体上呈现出曲折多变的特征,但这一特征不但没有让诗...
关键词:《诗经》 《魏风》 言说 策略 
贯通与独特:先秦时期河汾诗歌的女性审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28-30,共3页郝建杰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专项项目)"<诗经>地域性研究--以<唐风><魏风>为中心"(晋教科〔2011〕9号)
西周至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文化经过充分发展,居住于各个区域的居民已经形成成熟的人物审美观念。表现在《魏风》《唐风》中的女性审美观念与处于河汾文化区的魏、晋两地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与《诗经》中的其他地域诗歌...
关键词:诗经 魏风 唐风 文化区 女性审美 
论先秦时期河汾文化区诗歌的人物审美
《诗经研究丛刊》2015年第1期323-333,共11页郝建杰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专项项目)(晋教科[2011]9号)
西周至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文化经过充分发展,居住于各个区域的居民已经形成成熟的人物审美观念。表现在《魏风》、《唐风》中的人物审美观念与魏、晋两地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与《诗经》中的其他地域诗歌中的人物审美观...
关键词:诗歌 审美 地域 文化区 
《魏风》非晋诗述考
《诗经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85-99,共15页郝建杰 
宋代之前,治《诗》者除了以注释方式发明经义之外,鲜有质疑篇什归属者。时至北宋,求新求变的思维为《诗》学领域吹入新风,一些经学家大胆质疑,《诗》学也因此出现空前的新命题。就《魏风》的归属而言,发生了两桩公案。其一是苏辙一反前...
关键词:沮洳 新风 毛序 经义 诗歌 诗述 篇什 经学家 
《唐风·绸缪》地域文化内涵考论
《诗经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173-184,共12页郝建杰 
对于人的社会差异性与地域的关系,古人已有所认识,《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内容、思维习惯等都有...
关键词:思维习惯 文学 内容 地域性 地域 水土 诗经 生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