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强

作品数:20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本雅明碎片化寓言阶级救赎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教育》《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坛》《文化与诗学》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电影性:视听艺术及其民族风韵――谈新中国初期对电影艺术视听特征的理论辨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100-109,共10页石天强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ZD04)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于敏、张骏祥、史东山、夏衍等人对电影的声音性、动作性概念的讨论为中心,在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复杂关系中,塑造出电影差异化的声音和动作语言结构,以此塑造以“电影性”为中心的电影艺术特质,尽管“电影性”时...
关键词:动作性 声音 讲唱艺术 电影性 文学性 
木刻秩序中的连环图画——谈1930年代木刻改造连环图画小说的经验
《文化与诗学》2024年第1期227-239,共13页石天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ZD04)阶段性成果
1932年起,鲁迅、茅盾等进步文艺人士积极倡导以木刻改造连环图画小说,最终以失败告终。木刻作为新文艺的象征符号,积极执行启蒙话语的叙述和塑造功能;连环图画则在现代世界的日常消费中,满足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想象。新艺术秩序中,木...
关键词:木刻 连环图画小说 艺术秩序 
地方性:传播中的声音世界——论抗战时期徐旭生通俗文艺实践的价值意义
《文化与诗学》2021年第2期236-248,共13页石天强 
徐旭生是抗战时期较早对民间文艺文本进行详细解读的学者,他以“地方性”概念为核心,梳理民间文艺、通俗文艺还有新文艺之间的复杂关系。“地方性”不仅成为民间文艺的基本特征,也是通俗文艺未能完全吸取、新文艺不具备的特征。但徐旭...
关键词:地方性 声音 写—读 说—听 
西方文论:知识建构或绝对镜像
《跨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143-149,187,共8页石天强 
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理论界,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鲜明,前者意义的确定性和后者意义的多样性,形成于历史演变中。而西方文论内涵的正式定型还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西方文论既是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
关键词:西方文论 西方文学史 镜像 
传统文化进教材是教育纠偏
《辽宁教育》2015年第4X期20-21,共2页石天强 
传统文化教育应突出地域特征、民俗特征,帮助学生建构日常生活的体验形式,从现实生活的日常起居中,发现其中所隐含的独特的文化韵味。据《法制晚报》日前报道,历经两年半时间修订,根据25个省市的地区文化特色"定制"的全国省级版中小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日常起居 法制晚报 文化经典 文化韵味 现实生活 地区文化 地域文化 内部文化 绵绵不 
中国现代世界的作者
《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7期101-106,共6页石天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YJA751050
传统中国世界中的作者 很早就有人指出过,先秦的很多著作多是某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虽然号称是某子,但并不肯定都是某子自己所作。清人章学诚就讲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他认为古人之所以如...
关键词:中国现代 作者 世界 传统中国 古人 章学诚 “公” 著作 
痕迹、地方性与历史叙述——浅谈刘恪小说理论中的“痕迹”观念
《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12期22-26,共5页石天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研究--历史与实践"(项目编号:12YJA751050)的阶段性成果
“痕迹”在刘恪的小说理论中占据着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尽管在他的两本小说理论著作中,并没有为这个概念留下任何确定的阐释空间,但痕迹这个概念却以各种形式流淌于他对小说的解读中。窃以为,这一概念恰恰切入了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
关键词:小说理论 历史叙述 地方性 痕迹 刘恪 声音特点 语言美学 人物对话 
后文革时期的性与阶级无意识——以刘心武《班主任》为例被引量:2
《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期255-268,共14页石天强 
后文革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并具体体现于类似于《班主任》、《伤痕》这类文本中。一方面这些文本在观念上试图摆脱文革写作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文本的无意识层面上体现出文革写作的特点,并因之而显示出文革写作和新时期写...
关键词:后文革时期  阶级无意识 
简论《多余的话》在建国后的出版与传播被引量: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4期147-155,共9页石天强 
在瞿秋白的著作出版历史中,《多余的话》具有特殊的位置。1949年后,从最初刻意回避这一著作的存在,到成为瞿秋白背叛革命的直接罪证;从直面这一著作及努力为之辩护,再到大众消费的对象,《多余的话》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了差异鲜明的...
关键词:《多余的话》 瞿秋白 出版 传播 
童年记忆的世界--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艺术评论》2011年第3期64-68,共5页石天强 
如同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的,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存在着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儿童世界——即黑孩儿的世界——是审美的,叙述人通过塑造这个孩子对声音、色彩的独特感受,构建出一个独异而自由的空间。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 成人世界 莫言小说 童年记忆 儿童世界 研究者 叙述人 感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