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菩菩

作品数:18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校道德教育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政府转型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商业文化(学术版)》《吉化党校学报》《中国农业教育》《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被引量:10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年第8期160-161,共2页傅新禾 李菩菩 
德育价值是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德育存在的根本前提。社会转型期既给以"育人"为目标的德育带来巨大挑战,亦给德育价值带来困惑与迷茫。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分析、向度分析以及实现路径分析,以明晰德育价值,还原...
关键词:社会转型 德育价值 实现路径 
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论略被引量:2
《中国农业教育》2013年第3期20-24,共5页傅新禾 李菩菩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资助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CR1129)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手机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使其成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新平台。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思...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思想政治教育 手机 新媒体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解读及实现路径探析被引量:4
《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3期13-17,共5页傅新禾 李菩菩 
德育价值是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德育存在的根本前提。社会转型期既给以"育人"为目标的德育带来巨大挑战,亦给德育价值带来困惑与迷茫。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分析、向度分析以及实现路径分析,以明晰德育价值,还原其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德育价值 向度 
高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知识化”取向探微被引量:1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90-94,17,共5页李菩菩 傅新禾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就其实践而言负面影响颇多。这种价值取...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价值取向 主知 主德 
与心灵契合:高校德育的心理学分析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17-20,共4页李菩菩 傅新禾 
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认知、信念、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将这些非智力因素较好地运用于德育的各个要素之中,从而打破惯常的高校德育程式,将其与“心育”相承接,尝试一种与心灵契合的德育优化路径,着力改变高校德育实效性不...
关键词:高校德育 实效性 心理诉求 无声教育 
高校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及其回归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66-69,86,共5页李菩菩 傅新禾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价值取向 主知 
高校道德教育价值的“主知性”取向及其回归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年第6期23-25,共3页李菩菩 傅新禾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价值取向 主知 
高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知识化”取向探微被引量:1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32-36,共5页李菩菩 傅新禾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也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价值取向 主知 
契合心灵:高校德育的优化路向选择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1-14,共4页李菩菩 傅新禾 
方兴未艾的德育改革预示着人们对当前高校德育低效、失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同时亦为之提供了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契机。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认知、信念、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将这些非智力因素较好地运用于德育的...
关键词:高校德育 实效性 心理诉求 无声教育 
与心灵契合:高校德育的心理学分析
《淄博师专学报》2012年第3期24-27,共4页李菩菩 傅新禾 
方兴未艾的德育改革预示着人们对当前高校德育低效、失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同时亦为之提供了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契机。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认知、信念、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将这些非智力因素较好地运用于德育的各...
关键词:高校德育 实效性 心理诉求 无声教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