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珂

作品数:14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良知牟宗三践履赤子之心工夫论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文史哲》《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白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无入有”:罗近溪“孝弟慈”说对阳明良知学的修正与发展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1期89-95,共7页盛珂 
罗近溪针对以王龙溪为代表的王门后学“虚玄而荡”的流弊,“从无入有”“专以孝弟慈为本”,试图修正阳明良知学说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以“孝弟慈”彰显良知本体“纯然至善”,另一方面以“孝弟慈”的真实、自然之情,充实良知本体化...
关键词:罗近溪 从无入有 赤子之心 孝弟慈 
“从无入有”:罗近溪“孝弟慈”说对阳明良知学的修正与发展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4期80-86,共7页盛珂 
罗近溪针对以王龙溪为代表的王门后学"虚玄而荡"的流弊,"从无入有","专以孝弟慈为本",试图修正阳明良知学说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以"孝弟慈"彰显良知本体"纯然至善",另一方面以"孝弟慈"的真实、自然之情,充实良知本体化可能造成的虚...
关键词:罗近溪 从无入有 赤子之心 孝弟慈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接受与转化被引量:2
《中国儒学》2020年第1期189-203,共15页盛珂 
"物自身"是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用来阐释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牟宗三对于"物自身"的理解和接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康德不同的面相。康德表述"物自身"的逻辑是由知性推出"物自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则是由"真我"推出智的...
关键词:物自身 真我 智的直觉 知体明觉 
道德与“超道德”之间——重新理解王龙溪“四无论”的理论意义被引量:1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53-59,共7页盛珂 
王龙溪的"四无说"肯定了良知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准则的决定性意义,凸显了道德价值的纯粹内在性,在理论上将王阳明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王阳明的致良知则通过"良知"的知是知非,为日常世俗道德准则留出了空间,在建立超越根据和肯定日常...
关键词:王龙溪 王阳明 四句教 良知 
居敬与洒落之间——吴康斋工夫论的内在张力及其定位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6期70-76,共7页盛珂 
吴康斋以虚灵澄澈的心理解圣贤,相对于两宋的儒者对于心理、理气关系的形而上探讨,他更关心如何去除私欲,回归心灵的本原状态。他采用了读书和居敬的方式,克治收敛身心。与此同时,心的虚灵澄澈又令他追求自然洒脱的境界。二者在他的工...
关键词:吴康斋  居敬 洒落 
经学与理学之间的戴震被引量:4
《哲学研究》2018年第8期61-67,126,127,共9页盛珂 
戴震身为反对理学形上学的主要代表,却深受理学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采用了宋明理学"天道性命通而为一"的理论结构,确立了人的内在性——"血气心知"与世界的外在性——"气化流行"之间结构上的同一性,并由此建构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不...
关键词:道性 血气心知   
“亲亲相隐”“窃负而逃”与伦理关系中的相互成就
《哲学门》2017年第2期83-96,共14页盛珂 
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平台项目“21世纪儒学研究”(项目编号:PXM2017_014203)阶段性成果。
现有对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讨论,几乎都将其解释为由不同的伦理身份的冲突带来的道德困境。在本文看来,儒家对于伦理问题是将其置于伦理关系之中加以理解的,由此可以有两条原则,其一,伦理关系中的一方应该以成就关系中的另一方的道德意义...
关键词:亲亲相隐 伦理关系 相互成就 个人主义 
复其性之本体——王阳明致良知的时间性维度
《哲学门》2015年第1期217-232,共16页盛珂 
良知是阳明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良知既是本体,良知的彻底呈现又是道德实践工夫最终的目标。因此,阳明的致良知是在“朝向”未来的目标之中,回归其自身,这就是阳明所谓的“复其性之本体”。致良知最终的实现,意味着成己与成物。在这里,包...
关键词:良知 成己成物 可能性 时间性 
“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由王龙溪论良知看良知的道德意义
《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69-75,113,共8页盛珂 
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道德意义是阳明学得以建立的基石,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对于阳明学来说,良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因此也应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良知的道德意义。王龙溪以"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来解说良知,指出良知的道德意...
关键词:良知 虚体 孝亲 
“致良知”工夫论的新视角--王阳明的“立志说”被引量:2
《哲学动态》2012年第10期58-62,共5页盛珂 
王阳明多次谈到“立志”说,立志在阳明工夫论中实处于一特殊的地位。它不单单意味着确立“必为圣人之志”的抉择,同时也是切实的践履工夫。其特殊意义在于,“立志”实现了学者在为学践履过程中的一种视角的转换,令学者每一具体的行...
关键词:工夫论 王阳明 “致良知” 立志 行为 意义 践履 为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