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作品数:10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熊十力牟宗三唯识学辨异认识论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现代哲学》《孔子研究》《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牟宗三的“中国式唯心论”刍议被引量:1
《文史哲》2024年第5期95-106,167,共13页黄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新儒家知识论思想研究”(21BZX075)的阶段性成果。
牟宗三认为,真正的唯心论系统唯中国哲学独有,西方哲学所谓idealism不应译为唯心论,而应为观念论。中国的唯心论又名彻底唯心论,可从彻底的实在论、唯本心、实践的智慧学三方面来理解,其唯心之心实为本心、道德自我、本体,体现心的实存...
关键词:中国式唯心论 观念论 康德 自由无限心 自我 
牟宗三本体认识论要义辨析
《孔子研究》2022年第5期138-147,160,共11页黄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新儒家知识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1BZX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智的直觉当中存在良知呈现、逆觉体证、良知自我坎陷等关联性术语。智的直觉有其生发过程,体现为良知呈现,良知如何呈现则通过逆觉体证展开。逆觉体证具有三种形态和两重结构,其中良知自我坎陷表明第二重逆觉尚有两层区分。智的直觉何...
关键词:牟宗三 智的直觉 呈现 逆觉体证 良知自我坎陷 
唯识学与梁漱溟对儒学认识论的诠释
《孔子研究》2020年第5期88-96,共9页黄敏 
梁漱溟借助佛教唯识学确立了由知识引入超知识的方法、途径,并诠释了儒家如何通过反观内心,使生命成为智慧的生命。唯识学对梁漱溟建构儒学认识论的影响有三:第一,他以唯识之识分析宇宙大生命的活动,建立了唯有识的世界观。第二,他受唯...
关键词:唯识学 现量 直觉 理性 人心 
僧稠与菩提达摩禅法之比较——兼论北朝禅风的转向
《人文论丛》2019年第2期249-256,共8页黄敏 
僧稠与菩提达摩禅法的差异可追溯至道宣《续高僧传》对二人的评价。通过分析两者的异同,指出僧稠禅法的基于四念处、十六特胜、五停心等系列小乘禅观修行法而建立,为北朝流行禅法,其禅法的种种神异传说,又体现出佛道交融下禅学与道术的...
关键词:僧稠 四念处 菩提达摩 二入四行 壁观 
熊十力量论说研议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04-111,共8页黄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FZX035)资助
熊十力的量论分为比量、证量两篇。比量篇主要阐发量智如何辨物正辞、穷神知化。他借助唯识学境识关系阐发量智的认识活动过程,科学知识即源于这种识心之执,并提出范畴为主客兼属,认识本体也有赖范畴,显示出本体非不可知。证量篇突出性...
关键词:量智 范畴 性智 习染 思修交尽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被引量:1
《现代哲学》2017年第4期140-147,共8页黄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14FZX035)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
关键词:《新唯识论》 唯识学 如来藏 儒佛会通 
“因能变”说辨异被引量:2
《佛学研究》2017年第1期241-248,共8页黄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编号32115101001)资助
熊十力在其早年的唯识学概论的系列写作中已提出对窥基解因能变说的质疑,而这一问题深关宏旨。正是由于对窥基"因通现种"一说的岐解,导致他后来以因果二变释种现二界,从而有对唯识学种现对立、二重本体的批评。然而,因果二种能变并不能...
关键词:因能变 种现 转变 变现 唯识 
熊十力“因能变”说辨异
《宗教研究》2016年第2期202-210,共9页黄敏 
在熊十力早年的佛学研究中,因果轮回问题始终是一个关乎其最终思想立场的重要问题。《新唯识论》得以形成的关键就在于他对佛教因果问题的怀疑乃至批判,特别从他对唯识学因能变说的误解中可见一斑。正是由于对因能变的误读,才有了后来...
关键词:熊十力 因能变 唯识学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牟宗三的判教思维及其对宗教对话的启示被引量:1
《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51-57,共7页黄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编号14FZX035)的研究成果
宗教对话分为宗教内对话、宗教间对话和宗教外对话三种情况。本文分析了牟宗三据佛教提出的"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适应范围和对宗教对话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分别说可能适应于宗教内的判教思维,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则需要非...
关键词:牟宗三 宗教对话 分别说 非分别说 
熊十力对佛教体用义的批判与误解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139-144,共6页黄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振兴工程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31541110109
《新唯识论》的体用义与熊十力晚年体用义不同,是在批判和吸取佛教体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对体的生化大用的肯定来自易学,而对宇宙万法诈现幻相的判断则来自于唯识学。在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评之余,他对佛教的体相用概念作了消化,相用...
关键词:  二重本体 欧阳竟无 体用不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