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认识论意义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哲学年鉴》2014年第1期371-371,共1页王前 
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
关键词: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规律性认识 
信息:它的定义和测度被引量:13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5期19-27,共9页钟义信 
本文提出了本体意义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体系,认为现有的各种信息定义都可以归纳在这个定义体系之中;基于这个定义体系,本文还给出了信息测度的体系,指出现有的各种信息测度都是这个测度体系中的一些特例。
关键词:信息定义 观察者 语法信息 认识论意义 运动状态 综合语 本体意义 语用信息 状态和 广义化 
“模型”的认识论意义被引量:3
《哲学研究》2013年第5期113-117,125,共6页王前 
“模型”概念通常是在工程技术设计、科学原理演示、数学关系表达等具体意义上使用的。正因为对这一概念习以为常,所以人们很少考虑它是否具有哲学上更为一般的意义。然而,近些年来哲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逐渐指向“模型...
关键词:认识论意义 模型 哲学研究 工程技术 科学原理 数学关系 现实生活 认知活动 
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域的认识论意义被引量: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73-76,共4页林晶 
科学创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框架,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实践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科学的哲学问题,实现了科学哲学研究的生存转向。
关键词:科学创新 科学哲学 认识论意义 
聚焦儿童交际素养,架构“三线一测”课程
《福建教育》2020年第18期41-43,共3页赵舒妮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基于‘读思达’的小学生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CX-2019080)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下社会各国母语教育的趋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用"口语交际"取代"听话、说话训练",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改变:口语交际的价值取向不...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 口语交际 母语教育 交际情境 认识论意义 必备素养 人际交往 文明和谐 
泛系转化及其数学研究与应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Z2期68-71,共4页张保平 张秦龄 侯维民 
恩格斯对转化的述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与哲理指导性,他的点具体表现为下列的三段述: (1)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2) 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这...
关键词:运动形式 数学研究 认识论意义 转化过程 超复数 变分方法 无关性 普适性 算子方程 赋范环 
认识的多重本质
《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38-43,共6页肖中舟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
关键词:认识论意义 认识活动 客体 客观性 哲学认识论 人类认识 主体因素 研究对象 客观世界 思维创造 
从人择原理到参与原理——现代宇宙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述评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29-35,共7页王建安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自然科学中,随着其对自然界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不断拓展,也已经开始揭示出认识过程中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择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宇宙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成果,...
关键词:人择原理 现代宇宙学 认识论意义 认识过程 宇宙平均密度 主客体关系 狄拉克 认识论思想 基本常数 量子力学 
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被引量:91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174-184,318,共11页徐盛桓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一次具体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意向性框架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态度下分三个次范畴。意向性可具认识论意义。意向性可用于语言研究。意向性框架是人的心智活动比较确定...
关键词:意向性 认识论意义 意向内容 意向态度 
从物质概念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命题的科学含义
《学术研究》1982年第5期66-69,共4页林锦峰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
关键词:认识论意义 物质概念 本体 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 世界本原 精神 辩证唯物 科学命题 理性认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