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8JJD730051)

作品数:20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坚韩丽华牛建科李海涛敖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延边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佛学》《前沿》《世界宗教文化》更多>>
相关主题:佛教儒家复性复性思想性善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仁寿舍利塔地理分布考释与隋文帝的政治愿景被引量:1
《唐都学刊》2021年第4期73-86,共14页沈雅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
兴建舍利塔是隋朝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隋王朝政治统治时的重要佛教事件,是隋文帝利用佛教稳固其政治统治的手段。在转轮圣王与阿育王政教思想的影响下,隋朝舍利塔在缘起、颁布、建造、发酵的过程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政治权谋,看似毫无...
关键词:仁寿 舍利塔 隋文帝 政治愿景 地理分布 
“观”:作为一个佛学概念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30-36,共7页陈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
中国文化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到从印度传来而后中国化了的佛教,都是以"观"而不是"听"为方法来建构的。就佛教而言,观世音菩萨就是"观"这种方法的化身,而中国佛教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其中的"千眼"乃是象征着佛教多种多样的"观"。虽...
关键词: 佛教 观世音 观心 
“观”:从《周易》到佛教被引量:1
《周易研究》2013年第3期48-55,63,共9页陈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
作为一种宗教方法,"观"在中国佛教和《周易》以及根源于《周易》思想的儒道两家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观"在佛、易、儒、道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信仰,不管是佛教的"观心",还是《周易》"观...
关键词:宗教方法 观卦 观心 观物 观妙 
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77-88,共12页陈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明代思想家黄绾通过对《周易》"艮"卦的创造性解读,建立了一个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明心学的所谓"艮止"心学,在当时独树一帜。此一"艮止"心学在黄绾看来乃是"孔门正传",乃是"圣人传心之学"。"艮止"心学主张人...
关键词:黄绾 《周易》 艮止 心学 天台宗 
佛教在高句丽的兴起与衰落及其成因
《中国佛学》2012年第1期50-57,共8页李海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阶段性成果
公元4世纪,壮大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民族,应政治、文化、外交上的需求,积极引入了佛教文化。在王权贵族的庇护与扶持、普通民众的崇信、知识精英的义解下,佛教文化在高句丽急速兴起,从而成为高句丽灿烂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后来,...
关键词:高句丽 佛教 成因 
佛教对李翱复性思想的影响被引量:1
《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40-45,共6页韩丽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山东大学课题(08JJD730051)
李翱在其《复性书》中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并以寂然不动的入静之法来去情复性、回复本有的善性。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天台宗的"性具善恶"及"一念无明法性心"、禅宗的"自性即佛"及"无念为宗"、梁肃的"复性...
关键词:李翱复性 性善情恶 佛教如来藏 一心二门 性具善恶 
论“一心二门”的儒家复性思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3,共7页韩丽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山东大学课题"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08JJD730051)之子课题"中国佛性论与儒佛关系研究"
唐代李翱开启、宋明道学家继承并发展的儒家"一心二门"模式的人性论为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性善情恶,主张通过复性去掉恶情回归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恶情向先天善性复...
关键词:儒家 性善 情恶 一心二门 复性 
六朝时期佛性论思想及其流变
《社科纵横》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韩丽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山东大学课题"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08JJD730051)之子课题"中国佛性论与儒佛关系研究"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
关键词:佛性 中观般若学 涅槃佛性论 如来藏 
一心二门式的儒家复性思想评析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5-29,46,共6页韩丽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08JJD730051)子课题"中国佛性论与儒佛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先秦儒家的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皆把人性单一化,不能合理地说明人性的构成及人行善或作恶的原因。儒家"一心开二门"模式的性善情恶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主张以复...
关键词:性善 情恶 一心开二门 复性 
略论高句丽的佛教及其影响被引量:6
《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6期51-55,共5页李海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08JJD730051)阶段性成果
在其传入之初,佛教就得到高句丽政权的庇护而平稳发展,后经民众的崇信和知识精英的义解而大为兴盛。对于高句丽来说,佛教不仅仅具有文化上的、宗教上的、信仰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军事上的意义。
关键词:高句丽佛教东北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