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AA090012)

作品数:7被引量:5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于述胜包丹丹王俊明张良才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之学教育史研究学科逻辑教育研究历史知识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被引量:13
《教育学报》2014年第5期3-11,共9页于述胜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批准号:BAA090012)研究成果之一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
关键词:  感应 儒家教育观 
“意义一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礼记·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被引量:1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80-89,190-191,共10页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BAA090012)
儒者之学乃"意义—感通"之学,它以生成和丰富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礼记·大学》作为先秦儒家教育观的系统表达,集中体现了以情意为本之理念。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即依止于亲...
关键词:意义之学 情意 情理 儒家教育观 
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以《四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被引量:6
《教育学报》2013年第3期111-117,共7页于述胜 包丹丹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批准号:BAA090012)研究成果之一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
关键词:修身 学艺 “目的-手段”之学 “意义-兴发”之学 
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被引量:7
《教育学报》2012年第5期98-106,共9页于述胜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批准号:BAA090012)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法"这一技术化进路,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之,我们...
关键词:孔子 历史文化语境 孔子之“学” 
也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基于教育研究的理论思考被引量:14
《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于述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以北京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口述史研究"(课题批准号:BAA090012)研究成果之一
把历史意识等同于"过去意识"以至于"历史知识",是一种常识化误读。实际上,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的当下自我意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共时态的功能性联系呈现其中。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在内的历史知识,是学术研究者超越狭隘的个体...
关键词:历史意识 历史知识 问题意识 学科逻辑 人文意识 
陶愚川先生的教育史研究之路
《教育学报》2011年第2期123-128,共6页张良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批准号:BAA090012)的成果之一
陶愚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为了实现写一部新的中国教育史的愿望于1950年毅然诀别父兄、放弃优裕的生活环境而由香港回国,先后在泰安转干速成中学、曲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五十余年。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孤僻的个性,...
关键词:陶愚川 教育史研究 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真直实干的教育学家——陈信泰教授访问记被引量:1
《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55-62,54,共9页于述胜 王俊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090012)
陈信泰教授(1927-)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届教育研究班的学员,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学院(大学),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一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者学术和人生的一个缩影。他真直实干...
关键词:教育学家 教育口述史 陈信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