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研究》

作品数:1496被引量:2551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中原文化研究》
主办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文化研究宋代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启事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杜勇王子今尹荣方顾农范玉刚更多>>
发文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乾隆朝的朱熹《社仓事目》讨论——兼论朱熹社仓思想的历史影响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常建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样性: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研究”(20JJD770009)。
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
关键词:朱熹 社仓 乾隆朝 民生观 历史影响 
从“小邦”意识到“天下观”:周人族群地理观的转变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唐明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春秋世卿政权结构演变研究”(20BZS019)。
周人的族群地理观是随其所处族群地理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先周时期,周人在对外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小邦”意识。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力求确立统治殷民的合法性,于是宣扬“天命”,但尚未树立天下共主的意识。平定“三监”叛乱之后,...
关键词:周人 族群地理观 天命 天下观 
春节的文化根性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61-67,共7页萧放 所揽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研究”(24VWB004)。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典型例证,彰显了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首先,春节是顺应物候变化、安排生产生活的自然时间,不论是中华民族时间意识的形成、春节节期的设置,还是年节礼俗中的...
关键词:春节 和平性 文化根性 中华文明 
时间共享的多元实践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过渡礼仪群的中国春节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孟令法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法律民俗学视域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整理及典型案例研究”(22SKGH203)。
节日是自然时序的一种文化反映,体现了人类对天象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改造。作为“过渡礼仪群”的“中国的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则在国际法...
关键词:中国春节 时间共享 多元实践 可持续发展 过渡礼仪 
气候变化与五代两宋时期民族迁徙的初步考察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78-84,共7页齐德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22JJD770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宋代汉文文献吐蕃词汇整理与研究”(21AZS008)。
五代两宋时期是我国气候冷暖变化异常频繁的时期,突变的气候导致北方草原草场萎缩和生态失衡,世居在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内迁以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在寒冷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压力之...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民族迁徙 契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马料、马草筹送与宋军骑兵的驻动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张勇 
马料、马草是骑兵不可缺少的物资,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形成了州军异地搬运方式运送马草至沿边军前的方式。河北地区大多数是就地和籴马草、马料供应本州军马军。京师骑兵马草、马料大多来源于江南州军上供,另有一部分就地购买。到了南宋,...
关键词:马料 马草 宋朝马军 筹集地 
丝绸之路开启与昆仑神话书写的演变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李炳海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研究”(2022JDZD025)。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神话,分属于两个区域、两个时段。《西次三经》的昆仑指河套地区阴山,写定于先秦时期;《海经》的昆仑山指喀喇昆仑山,写定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昆仑神话从《山经》到《海经》的历史演变体现在四个方面:水...
关键词:丝绸之路 昆仑神话 早期书写 历史演变 
钟嵘《诗品》论陶渊明新解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吴怀东 
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魏源《诗比兴笺》校疏”(1202)。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
关键词:《诗品》 陶渊明 田园诗 风华清靡 诗史 
前孔子时代的书籍与经典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徐建委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研究工程项目“文明史研究工程”。
书籍的功能在古代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书籍都是为了阅读而制作。通过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考古资料,可以观察到早期书籍形态的演变。从甲骨文所提供的各种证据,包括甲骨上遗留的用毛笔写的文字、表示书籍的“册”、文字书写方向、甲...
关键词:书籍史 书籍形态 阅读行为 篇目次序 
重审“楚公逆”器群的归属——兼论先秦“异族同号”问题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赵庆淼 田佳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之学术团队项目“卜辞地理研究与商史重建”(23VJXT001);“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项目“商周青铜器铭文族群分类史征”(G2212)。
传世楚公逆钟和北赵晋侯墓地M64出土的楚公逆编钟,长期被视作西周晚期楚君熊咢自作之器。但绛县横水西周墓M2055出土的楚公逆剑,年代却相当于西周中期,而短剑的造型及人面纹饰,也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这便从考古学上否定了作器者为...
关键词:楚公逆 楚公逆剑 族属 异族同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