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

作品数:262被引量:8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德国哲学》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
最新期次:2024年1期更多>>
发文主题:黑格尔德国哲学形而上学卷首语哲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邓晓芒金寿铁徐弢舒红跃强以华更多>>
发文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现象学视域下审美经验的动感维度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157-170,271,共15页盛颖涵 
审美活动中对静止对象运动感的捕捉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动感机制,动感既是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也是身体自发进行运动的能力,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动感参与构造身体空间,主体正是以身体空间为基准去感知审美对象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审美 动感 空间 身体 
略论海德格尔的“源始伦理学”及其解释学向度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171-194,271,272,共26页石雄 
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包含对基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伦理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暗示一种“伦理指引”,即他所谓的“源始伦理学”。这种“源始伦理学”或“元伦理学”隶属于他“转向”后所突出的“元存在论”,从而打开了一种更为本...
关键词: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源始伦理学 解释学 
历史性与目的论--论《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原初创建”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195-209,272,共16页严文杰 
《几何学的起源》是探索胡塞尔晚期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考察几何学原初意义的生成与流传是其核心主题。胡塞尔认为原初意义的持存是几何学在历史中得以可能的根本保证,而意义的“原初创建”既包含日生日成,又具有一种内在目的论的指引...
关键词:《几何学的起源》 原初创建 目的论 生活世界 
敬重、召唤与承认:霍耐特承认理论视域中的德国观念论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210-221,272,273,共14页洪楼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诠释研究”(项目编号:FJ2023B115)阶段性成果。
在霍耐特看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承认”术语的理论起源及其完整意义(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只有到了近代早期的德国哲学中才初现端倪。承认观念在德国首先是借助康德的“敬重”概念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它所包含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理论 德国观念论 
论先验的观念论(1787年)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222-233,273,共13页 张云涛(译) 
耶可比是德国观念论的主要批判者之一,他引发和参与的哲学论争及其相关著述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在《论先验的观念论》中,耶可比宣称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个不一致的系统。这种不一致表现在,它依赖有关物自体的预设,...
关键词:先验观念论 知识学 虚无主义 
关于意志自由的讲座(伦特学期,1941年)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234-253,274,共21页 徐弢(译) 
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关系的哲学表述会产生不少观念上的混淆,这需要通过分析相关语句的意义与使用来澄清。如果主张人们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那就不能说一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因为决定论背后的“强迫”观念是荒谬的,它不符合大多数...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自然法则 决定论 自由 
海德格尔的“工作”本体论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254-264,274,共12页 舒红跃(译) 罗祖唯(译) 
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
关键词:此在 在世界之中存在 劳作 
《德国哲学》稿约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275-276,共2页《德国哲学》编辑部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首任主编为张世英先生(1986~2001年在任),洪谦先生、贺麟先生、熊伟先生为顾问;现任主编为邓晓芒教授和舒红跃教...
关键词:德国哲学 张世英 邓晓芒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 外国哲学研究 学术性刊物 
黑格尔“家庭”伦理思想中的性别问题探析--以《法哲学原理》为契机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69-86,268,共19页马小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政治愿景研究”(项目编号:20FZXB032)阶段性成果。
探讨黑格尔“家庭”伦理话题,其性别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家庭”伦理思想中的性别关系,可以概括为:其一,静态的男性/女性的性别二分对立关系。立足现代性父性哲学视域,构建作为女性“他者”的家庭伦理共同体的自然存在,...
关键词:黑格尔 伦理共同体 性别问题 
黑格尔哲学的“全体”是否为决定论?--重审黑格尔的“全体”观
《德国哲学》2024年第1期87-104,269,共19页王运豪 
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现象学视阈下的黑格尔理性观研究”(项目编号:10000-22311201/044);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人才科研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2000-1504225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康德理性立法体系的多维研究”(项目编号:23YJC720001)阶段性成果。
黑格尔哲学的“全体”是否带有决定论,学界对此存在争论。本文意图论证,黑格尔哲学的“全体”并非假定的产物,它是认识过程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全体”凸显了认识的能动性及其自由,另一方面“全体”由差异构成,这表明黑格尔对差异的重...
关键词:黑格尔 全体观 决定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