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作品数:182被引量:23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杨勇李煌明曹青云李本书喻郭飞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主题:亚里士多德胡塞尔哲学诗歌道德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哲学话语分析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0期26-28,共3页刘怀玉 张一方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空间重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呼唤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阐释。要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哲学话语生成逻辑,首先要批判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空间哲学 世界体系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 话语分析 成就与局限 哲学话语 
“九十年代诗歌”与当代诗的材料主义问题被引量:1
《东吴学术》2024年第4期86-99,共14页王凌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新诗神话意识研究”(19XZW024)阶段性成果。
“材料主义诗歌”是“九十年代诗歌”中较少被人讨论的一种诗歌类型,但它的观念和手法已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诗的写作方式和形态。作为一种极具抱负和雄心的诗歌写法,材料主义在容量和繁复性方面的特征使之似乎最能体现出诗人心智的开放、...
关键词:材料主义诗歌 “九十年代诗歌” 当代诗 容量 装置化 
笛卡尔的清楚明晰——认知内容还是认知方式
《世界哲学》2024年第2期96-102,共7页张小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实践知识的社会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3BZX073)的阶段性成果。
“清楚明晰”是笛卡尔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许多学者以认知“内容”解释清晰明晰。保罗对此提出批评,建议将清晰理解为内容的呈现“方式”。本文提出,保罗对内容解读的批评虽然恰当,内容与方式却并无本质区分:根据当代知识论对认知的广义...
关键词:笛卡尔 清楚明晰 观念 信念 认知辩护 
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重建被引量:6
《东南学术》2024年第1期1-14,247,共15页刘怀玉 张一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再研究:以列斐伏尔为核心线索”(项目编号:22JJD710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道路自信的空间辩证法研究”(项目编号:BZX180018)。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空间重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呼唤着中国现代性空间哲学话语的自主建构。要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话语生成逻辑问题,其一,要批判性反思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空间哲学话语 空间的生产 西方现代化 全球化 地缘政治学 
从“语言本体”到“材料主义”:当代新诗的技艺探寻
《特区文学》2023年第12期151-156,F0002,共7页一行 
中国新诗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曾经发生过一个可称为“技艺自觉”的转向。不少诗人喜欢用庞德的名言“技艺是对诗人真诚性的考验”来标举自己对语言形式和方法论的重视。今天那些写得好的诗人,普遍都会承认技艺或诗歌方法论对于其...
关键词:当代新诗 中国新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语言本体 真诚性 诗歌技艺 方法论 精神性 
唐君毅道德哲学中的情感问题——情感何以先天而后天
《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3期70-78,共9页杨勇 李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X073)。
情感是唐君毅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何以先天而又后天的问题,学界研究相对薄弱。感通、性情、私情组成了情感的整体内容,是辅成其本心之性善论的支撑和路径,是解决情感先天而又后天之张力的途径。感通揭示了心灵能力的直觉、情感...
关键词:情感 感通 性善 私情 
批评意识与心灵书写:张光昕诗学批评读札
《南方文坛》2023年第3期48-51,共4页一行 
一第一次读到张光昕的批评,是在2013年秋天。我在网上搜集与诗人杨键相关的批评文献时,偶然在博客上发现了一篇《苦山水与千高原--〈哭庙〉读案》(简称《苦山水与千高原》)、署名“张光昕”的文章。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袭来,仿佛文章中...
关键词:阅读快感 批评意识 诗学批评 千高原 
德性·知识·人格——论唐君毅“本心德性论”的建构理路被引量:1
《哲学动态》2023年第5期57-64,共8页杨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佛学思想研究”(编号19BZX073)阶段性成果。
“本心德性论”是唐君毅哲学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形上学的意义之下,唐君毅所论的“本心”得以全幅开展。于是,德性借仁德(“至善”)之设定,描述了自身道德的原因性;德性对知识之规范,展现出道德价值的交互性;德性立成德之目的,赋予了人...
关键词:本心 德性 知识 人格 
“境界”与“学史”--论唐君毅佛学研究的基本路径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22年第11期103-109,共7页杨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佛学思想研究”(19BZX073)。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
关键词:唐君毅 心灵境界 佛学史 性善 人性论 
发现“吾心之良知”——对王阳明《大学问》的一种解读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22年第10期35-44,共10页谢青松 
王阳明晚年口授的《大学问》,高度浓缩了他生平讲学义理,堪称“阳明之心印”。在此文当中,王阳明依次回答弟子关于《大学》文本的提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之思想精髓。所谓“大人”,就是发现了自己并非这个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躯(“...
关键词:大人 万物一体之仁 致良知 至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