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

作品数:1695被引量:1917H指数:1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孟维杰曹永国葛鲁嘉谭好哲王力一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戏剧中的生存伦理——论本雅明对守护神的阐释
《中国比较文学》2025年第1期105-125,共21页叶仁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赫尔曼·柯亨美学思想研究”(编号:22BZX126)的阶段性成果。
本雅明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总是容易被冠以“虚无主义”的标签,但1920年代前后的本雅明在戏剧研究中构想了在世生存的“幸福”伦理学。本文试图说明,古希腊的守护神在本雅明的语境中有两个相反面向:令人可怖的恶魔式命运或自由的天才。...
关键词:本雅明 守护神 生存伦理 行动 品性 
厚植国防教育的“五性”土壤——以“军强才能国安”为例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年第6期38-40,共3页张玉 王金旺 
2024年常熟市第十五批微型课题“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X20242013。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将统编《道德与法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从整合课程教材的国防知识、关注军事...
关键词:国防教育 品性 悟性 血性 刚性 柔性 
“做哲学”:儿童哲学的内在品性与实践路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5年第1期43-51,95,共10页万崇悦 
天津市学前教育“十四五”发展情况与“十五五”规划研究(TJJKY2025-ZD-00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学前教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TJJKY2024-QN-35)。
“爱智慧”的儿童与哲学有着内在的亲缘性,在儿童无数的惊讶与好奇中,处处展现着哲学的本然之思。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儿童哲学开启了一种“做哲学”的方式,它主要在儿童的观察、提问乃至行动中显现。相比传统哲学,儿童哲学代表...
关键词:儿童哲学 惊讶 行动 “做哲学” 
论朱熹评述王安石的取向
《中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肖建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的审监关系及审计体制研究”(21BZS053)。
朱熹对王安石的为学、为政、为人的评述较为全面深刻,分别侧重经学、变法、性格方面的内容,并指向义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评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学,但又认为他的经学“不正”“不纯”,不明格物复礼,不别道德刑名,借“三经”阐...
关键词:朱熹 王安石 义理 致治 品性 
不受他人干扰
《快乐青春(简妙作文)(中学生适读)》2025年第1期59-59,共1页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人的品性和行为是你无法支配的,既然如此,你就不要让自己的心情受其干扰。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必辩驳,只需这样说:“这个人不知道我还有其他的过失,要不他怎么只提到这些呢?”
关键词:人的品性 干扰 过失 
高质量德育体系“高”在何处?
《中国德育》2024年第24期54-58,共5页李西顺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AIA220017)研究成果。
德育体系的质量之“高”,可从三个层面加以阐明。第一,其根之深。根脉深则境界高,能否锚定德育本体的情感之根,是判断德育体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二,其业之志。高质量德育体系既要与教育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等外在...
关键词:高质量德育体系 情感本体 德育志业 实践品性 
学生实践智慧巧培养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12期42-43,共2页黄华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因此,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所展现的“个体德性”,创生和组织学生参与多样...
关键词:学做合一 思政课教学 道德行为 实践智慧 理论联系实际 道德品性 个体德性 起而行 
“无过虫”——宋代戏剧艺人的精神呈现与刚性品格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24年第1期161-172,共12页贾喜鹏 
山西省社科联2022至2023年度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戏曲剧目分类研究”(项目号:SSKLZDKT2022142);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立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研究”(项目号:J20231260)的阶段性成果
宋代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把当时的戏剧艺人称为“无过虫”,其内涵的核心虽指向艺人的讽谏功能,但这无疑是艺人们最集中的精神呈现,也是其刚性品格的彰显。这种精神与品格既恰逢时代的适宜土壤,又肇源于历史的继承。对于认识演员的历...
关键词:宋代 优伶 无过虫 精神 品性 
公仲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学者品性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4期65-66,共2页李洪华 
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公仲先生都应该是一位格外值得钦敬的学术前辈。从1954年第一次发表文学评论开始算起,公仲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已整整70载。无论是在思想解放的新时期,还是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他始终都以矫健的...
关键词:文学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 学术研究工作 华文文学研究 思想解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术精神 人格魅力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家校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视周刊》2024年第23期72-72,共1页石磊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一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德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性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更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家校合作 小学德育教育 第一课堂 家校共育 校外培训 作业负担 德育 道德品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