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本

作品数:219被引量:246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碧辉刘悦笛韩小龙杨泽波肖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再“孟”想,接着戴震讲——我的当代新荀学哲学典范
《管子学刊》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刘又铭 
2001年起,我从孟学转向荀学,逐步建构了一个“当代新荀学”的哲学典范,要旨如下:(1)荀子哲学在后代迂回曲折地发展,形成一个多半为隐性状态甚至“孟皮荀骨”的传统,我的当代新荀学便是接着这个传统,接着戴震讲。(2)荀学派哲学是自然气...
关键词:当代新儒家 当代新荀学 “两重视角” 情本体 历史本体 生活世界本体 
元宇宙时代的文艺突围——以“情本体”美学理论为例
《百家评论》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周燊 胡月 
随着数智化写作的进步和“后人类”书写的发展,站在转向后现代化拐点的中国文艺,不仅面临极富挑战的多元问题,亦需被书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答卷。而“情本体”美学理论作为文艺研究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潮,对元宇宙时代的文艺突围起到一定的...
关键词:李泽厚 美学 元宇宙 文艺 
审美意象何以生成——以现象学视域下的“神与物游”为中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马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心雕龙》汇释及百年‘龙学’学案”(17ZDA253)。
“神与物游”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也是审美意象生成的主要方式。“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后者所隐含的主体间性思想与西方现象学后期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思想具有可通约性,这为从现象学...
关键词:审美意象 审美现象学 “神与物游” 主体间性 情本体性 
中西互鉴视阈中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再思考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杜璇 孟焱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浪漫诗在中国的批判性接受与本土化重构——以皖南现当代诗作为核心”(2022AH051548);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淮南子》译介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创新团队”(2023AH010052);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变译理论视域下的豆腐文化译介研究”(2023AH051525);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编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徽文化外宣翻译研究”(2024AH053246)。
中国美学名家潘知常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生”“情”“境”出发,构建了“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的“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体系”。他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美学、文学、哲学思想宝库,打通古今,融汇中...
关键词:生命美学 生命本体 情本境界生命论 艺术与审美 
莫道桑榆晚:电视剧《老家伙》的现实主义书写与人文关怀表达
《山东艺术》2024年第5期60-69,共10页张天宇 
电视剧《老家伙》着眼于老年群体生活样态与生存境遇、养老服务方式与实现路径、老年关怀的内涵及方法等社会议题,叙写着新时代中国老人在寻求生命尊严、实现个人价值、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的外在突破和内在超越,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回...
关键词:老年题材电视剧 温暖现实主义 老龄化社会 情本体 乐感文化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情本体”路向
《当代教育与文化》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于影丽 江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组织策略研究”(21BMZ068)。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
关键词:新时代 师德建设 “情本体” 情感 理性 
论李泽厚“情本体”对中国儒家美学的承袭与发展被引量: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140-147,共8页宫华绅 张伟 
“情本体”是李泽厚在其学术生涯后期提出的美学思想。为了适应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李泽厚将中国儒家传统美学理论融入其“情本体”美学思想中,突破了认识论美学的思维定式,完成了从实践论美学到本体论美学的转变,实现了对儒家美学理...
关键词:情本体 儒家美学 乐感文化 本体论美学 
当代中国哲学的情感主体理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5期134-135,共2页郭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出现了批判矫正道德理性主体理论的情感主体理论,由此也促成了当代中国哲学主体观念的情感转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泽厚“情本体”(即“情感本体”)和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或日“情感哲学”)。一、情本体...
关键词:主体观念 当代中国哲学 情感本体 蒙培元 情本体 道德理性 心理情感 主体理论 
论李泽厚的“中国哲学史”研撰模式——兼论兵家为中国哲学的历史第一家
《周易研究》2024年第5期13-25,共13页刘悦笛 
李泽厚曾有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的构想。如果这一构想得以落实,则从整体历史梳理到具体思想呈现,李泽厚都会提出诸多新见解。他认为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中国哲学则是“生活大于语言”。李泽厚以“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情...
关键词:李泽厚 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 情本体 实用理性 一个世界 兵家 
寸心无以因,愿附归飞翼——基于“情本体”论分析小剧场锡剧《红豆》
《新世纪剧坛》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欧阳梦霞 
在现代中国哲学领域,诸如冯友兰的“境界说”、牟宗三的“圆善论”以及历史本体论等思想都追求将哲学与人生情感紧密关联。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也在此背景下基于哲学范畴对生命情感的深入研究。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将情感视为文化...
关键词:情本体 李泽厚 牟宗三 冯友兰 圆善论 情感信仰 传统理性 历史本体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