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本

作品数:1266被引量:1638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董学文赖大仁陈诚李志宏龚举善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言意之辩: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学本质探讨
《河北画报》2025年第3期168-170,共3页袁琳 王雪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在社会转型与思想变革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言意之辩。这一时期的文论家通过对语言形式与意义表达的深入探讨,构建了文学本质的多维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的独特性与表达深层意蕴的能力。本文系统梳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言意之辩 文学本质 文学语言 
文学本位与盛得水住--评《朱熹文学研究》
《名作欣赏(上旬)》2025年第2期53-57,共5页乐进进 
宋型文化作为高度繁荣与成熟稳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呈现出政术交争、学术抗衡、艺术会通等现象浑融一体的共生形态,身处其间的士大夫群体也被视为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伴随唐宋儒学复兴思潮的兴起,宋代士人多被裹...
关键词:宋型文化 文学旨趣 儒学复兴 浑融 文化范式 文学本位 宋代士人 复合型人才 
“非人类转向”:共生性景观与具体化机制——兼论文学本体论探讨的新方向
《海峡人文学刊》2024年第4期21-30,152,共11页刘帅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理论与当代文论知识生产范式的新变”(20YBA164)。
“非人类转向”因其独特的学理思路和文明视野,正成为当下人文和社会科学中一股极为强劲的批判性理论思潮,其批判效力则源自其独特的理论进路。“非人类转向”遵循共生与具化的双重进路,一方面在对“非人类”身影的捕捉中,还原人类与非...
关键词:非人类转向 非人类 文学本体论 徳勒兹 
理念偏颇、标准错位和话语失范——关于当下戏剧批评学理品格之不足的反思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1期101-110,I0004,共11页穆海亮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秦腔文献整理与传承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9VJX152)的阶段性成果。
当下的戏剧批评存在学理品格的不足:文学本位的戏剧批评体现出批评理念的偏颇,话剧定势的戏曲批评彰显出批评标准的错位,而习焉不察的话语偏差则折射出语言表达的失范。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优化戏剧批评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戏剧批评真正...
关键词:戏剧批评 学理品格 文学本位 话剧定势 话语失范 
近代文学的“文”“道”关系研究
《汉字文化》2024年第22期196-198,共3页杨晓雨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认为“文”是“道”的外化,古人对中国文学本体的探讨也都大致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纵观文学本体的“文”“道”关系发展,功利性特征一直贯穿始终,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诉求出现。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已...
关键词:文道关系 文学本体 功利性 生命意识 
电影化的理念——文学、戏剧与电影之间的本体论探析
《戏剧之家》2024年第29期155-158,共4页段海阔 
本文首先解析部分国内经典电影的一些优点,旨在具体通过对文学本体、戏剧本体、电影本体的分析,梳理出三者的特征与相互关系。对电影的研究,需要围绕电影的本体论展开,需要去除电影文学性与综合论的错误观念,才能实现电影化的理念与实践。
关键词:电影本体 文学本体 戏剧本体 重叠 电影化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范式转换与知识体系建构
《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10期164-176,180,共14页纪建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明清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整体影响研究”(21AZJ003)。
伴随着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来到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也相应发生了范式转换,具体包括基于文学现象同源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文学规律同理性的平行研究、基于异质文明同情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比较文学,就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
关键词: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史 比较文学教学 比较文学本体矛盾 多样性模式 
展开文学的翅膀 逐梦经典的天空——记池州市第十中学“本色文学社”
《初中生必读》2024年第9期4-5,共2页王勇 
池州市第十中学的本色文学社成立于2023年。早在2018年,语文老师王勇就创建了“本色学习”公众号,用于发布学生作文。该社名取自“沧海横流,英雄本色”,旨在指导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培养文学兴趣,拓宽文学视野,挖掘文学潜能,提高学生的阅...
关键词:语文老师 文学社 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兴趣 文学本质 池州市 文学视野 学生作文 
“有力”与“无意”:中国诗学中“风”与“水”的意象
《文艺研究》2024年第9期43-58,共16页浅见洋二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常以“风”与“水”的意象论述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意图讨论的首先是文学所具备的“力”,如杜甫“词源倒流三峡水”等,通过强大激烈的风与水的意象,呈现出文学的力及其带来的运动、变化。进入宋代,与上述性质略有不...
关键词:中国诗学 文学本质 文学作品 水意象 文学观 风行水上 苏轼 杜甫 
“自古文人多入蜀”:一种文学地理观念的生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9期134-135,共2页葛永海 沈闻 
在全国范围内,文学兴盛区域不知凡几,文人跨区域流动亦普遍发生。而文人入蜀现象似乎最为世人所关注。蜀地文学在历史上的多个朝代都对全国文学保持着较强的影响力,文脉不曾断绝。“文人入蜀”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是它所依托的蜀地文学...
关键词:典范意义 跨区域流动 入蜀 地理观念 文学兴盛 蜀地 文学本身 持续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