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教育

作品数:26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孟军赵雪静刘自匪王武张薇更多>>
相关机构: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衡水学院哈尔滨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兰台世界》《新疆教育(65-1025/G4)》《思想教育研究》《中国包装工业》更多>>
相关基金: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冯友兰的“无形教育”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华章》2024年第6期72-74,共3页马腾飞 
冯友兰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哲学家与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的建设影响巨大。特别是他提出的“无形教育”理念,强调“教”与“化”的融合,倡导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
关键词:冯友兰 无形教育 高校德育 
论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哲学简史》
《兰台世界》2017年第2期126-128,共3页孔永红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冯友兰在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特别提出了无形教育,即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文化,是有形教育的重要补充,不可或缺。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简史》最初是一部讲义,用于教育学生。此书是...
关键词:冯友兰 教育思想 无形教育 《中国哲学简史》 
伯父周恩来:永远的风范
《中国政协》2015年第1期58-61,共4页周秉德 
1976年1月8日,我的伯父周恩来离开了我们。如今已经39个年头。然而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以及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伯父的魅力和风范体现在他的一生。那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诚热爱!我曾生活在伯父身边.时时处处感受到他点滴...
关键词:周恩来 精神风范 人格魅力 无形教育 人民 
氢氧相融 才能得水——谈美术课堂中“无形教育”的重要性被引量:3
《中国包装工业》2013年第4X期75-75,共1页施旖旎 
"无形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自己的品行和习惯去影响、同化教育对象,它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我们在美术课堂上,除了使用"有形教育"的方式对学生采取"言传",还应重视课堂上"无形教育"这种"身教"。本文着重以独特的...
关键词:无形教育 美术课堂 重要性 
梁漱溟与冯友兰的直觉教育的比较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6期17-21,共5页倪娟娟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
关键词:直觉 情谊教育 无形教育 
大学教学创新的追问与思考被引量:1
《林区教学》2010年第12期1-3,共3页刘自匪 
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术与学术论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6147)
教学创新改革是大学创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课题,大学教学创新必然要触及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核心问题。大学教学需要规范,但更需要自由;对于大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自由的意义远大于规范的意义。必须提高无形教育在课堂教...
关键词:大学教学 创新 自由 无形教育 明白 
我谈“无形教育”
《才智》2009年第17期82-82,共1页徐振超 郭红红 
"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这是因为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关心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生活、如何生活;他如何塑造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精神生活 如何生活 学习方法 感悟能力 启发诱导 大众数学 职教中心 物质层次 使人 人文学科 
我谈“无形教育”
《金色年华(下)》2009年第1期53-53,共1页张薇 
“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这是因为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关心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生活、如何生活;他如何塑造自己的未来;他如何与他人发生精神、情感和行动上的交往。诚然,在现代生活中,...
关键词:无形教育 精神生活 关心学生 进行意义 精神世界 现代生活 生活问题 社会事务 
社会需要健康人格教育被引量: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6期73-73,共1页赵雪静 
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健康的人格,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格教育 思想 品德 情感 无形教育 
提高体育教学中无形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09-110,共2页王武 
提高体育教学中无形教育的效果,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 无形教育 对策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