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

作品数:6070被引量:7920H指数:2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力丹戴文静连业良蒋才姣邓晓芒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湖心亭看雪》“故国之思”解读献疑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20年第25期96-97,共2页罗春菊 
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张岱的经典作品《湖心亭看雪》作了"故国之思"的解读,但其所提出的"沿用崇祯纪年""金陵人的回答"的依据存在一定的谬误,造成了这一误读。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提倡多样化解读,前提是应当充分尊重客观现实,让解读...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误读 文本解读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误读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8年第19期102-106,共5页邓玉洁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文论的翻译做出了新的尝试。他放弃了"优雅"的翻译,用直译的方式,希望能让西方学者从中看到些许中文原文的模样。但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西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意义以及文化上的差...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 翻译 误读 
目的论研究四十年回顾、反思与再认识
《文学教育》2018年第17期28-30,共3页吴昊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学理论不断传入我国,带来了我国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几次转变,即"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在诸多翻译派系中,德国翻译目的论因其对中国翻译现象解释的适宜性而备受我国译界的普遍认可并对...
关键词:目的论 研究范式 误读反思 文化学 社会学 
简论韩非子对《老子》的误读
《文学教育》2018年第7期151-151,共1页侯贤令 
历代老子思想常被理解为含有权诈意味,这种误解从韩非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在《喻老》《解老》中将《老子》文本作为一种工具来阐释其法家思想。老子思想导致权诈的误解,固然和老子文字的含混性有关,但是在《解老》《喻老》中应是韩非...
关键词:《老子》 《解老》 《喻老》 
关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的思考
《文学教育》2017年第6期134-135,共2页王心悦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代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水平的重要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的误读,特别是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根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发生误解。但李大钊并未就此...
关键词: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观 经济决定论 误读 
西北地区交通服务双语标志英译现状分析
《文学教育》2017年第1期182-183,共2页董亚亚 赵君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读现象在双语标志语中层出不穷。按照"千百十"项目的设计理念,本研究从十个主流窗口服务行业中选取交通服务行业,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兰州市交通服务双语标志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公示语 误读 双语标志 交通服务 
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文学教育》2016年第21期64-65,共2页张天骄 
西方对于中国作家鲁迅的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热度,本文以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切入点,汇总当下欧美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论证西方学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未能跳出旧思维窠臼,并由此产生明显的文化...
关键词:东方主义 文化误读 鲁迅研究 海外汉学 
《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新解
《文学教育》2015年第6期132-133,共2页胡青宇 石舞潮 
在《木兰辞》和与花木兰相关的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是一个浪漫传奇的英雄形象——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花木兰的解读。然而,当我们穿越文学诗意的迷雾,进入历史云烟的深处,用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木兰辞》,我们发现"浪漫传奇的英...
关键词:花木兰 误读 新解 
现象学批评视域下的中学生文本误读探析
《文学教育》2014年第11期76-76,共1页郝理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学生文本误读的情况。本文试从现象学批评这个视角来探析中学生的文本误读,以期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现象学 误读 中学生 文本 
高中语文版教材的误编与误读例析
《文学教育》2013年第14期141-141,共1页师修武 
本文详细例举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材编写和排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误读。
关键词:语文版教材 误编 误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