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作品数:1314被引量:356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柏俊才陈治勇聂永华王文倩刘玉玺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化科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木兰诗》“唧唧”象声词教学初探
《语文月刊》2025年第3期17-20,共4页张秋阳 
《木兰诗》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整个单元乃至整个初中的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家喻户晓。教科书第47页的解释,“唧唧”为“叹息声”。
关键词:《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叹息声 唧唧 人教版 教学初探 象声词 部编 
质朴天然 鲜活生动--试析《木兰诗》的修辞之美
《初中生辅导》2024年第29期13-15,共3页金宽广 
《木兰诗》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首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作品主要讲述古代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屡建功勋,得胜回朝之后不愿接受朝廷封赏,一心只想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故事。整...
关键词:《木兰诗》 初中语文 《孔雀东南飞》 古代女子 设问 生活场景 
《木兰诗》中的性别超越与文化意蕴
《语文建设》2024年第19期48-51,共4页代苗雪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有独特的叙事魅力和深远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性别超越、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蕴藏着丰富的讨论空间。本文聚焦《木兰诗》中木兰形象的性别超越及其承...
关键词:《木兰诗》 性别超越 文化意蕴 文本解读 
英雄重塑与女性还原——基于单元视角的《木兰诗》重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8期54-57,共4页郑杰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下的创意写作教学实践研究”(编号:B/2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木兰是千百年来不断被解读的文学形象。作为教材选文,以单元视角切入《木兰诗》,可以在“英雄”与“女性”这二元主题中重建木兰形象的文本价值。本文从教材选文排列、人物形象溯源、当代人文思考等角度重读《木兰诗》,挖掘木兰这一形...
关键词:木兰 英雄形象 单元视角 女性主义 
《木兰诗》注释中易混字音考释
《现代语言学》2024年第5期479-483,共5页朱晓岚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被收录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但教科书对《木兰诗》的部分注释收录较为简略,尤其是部分字的注音,不便于师生理解。本文通过简述注释中字的音义关系,对《木兰诗》的注释进行研究,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 《木兰诗》 注释 读音 
基于语用学视野下不同语言形式的朗读比较——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作文(高中版)》2024年第4期29-30,共2页郭成亮 
形式与意义是语言的基本属性,犹如一张纸的两个面,以《木兰诗》教学实践为例,运用变化标点比较朗读、调换句序比较朗读、删除词语比较朗读不同的语言形式变化,引导学生深入言语内核进行有质量的品读,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关键词:《木兰诗》 比较朗读 形式与意义 言语思维 句序 教学实践 语用学 基本属性 
挥毫泼墨女儿气,戎装涵泳家国情——《木兰诗》微课教学设计
《读写月报》2024年第11期24-26,共3页郑滨楠 
一、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所“愿”与所“行”分别体现的木兰形象特点。2.探析木兰所体现的形象反差,解读木兰勇敢、孝顺等精神品质。3.学习木兰的家国情怀,认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教学重点探析木兰所体现的形象反差,解读木...
关键词:《木兰诗》 微课教学设计 精神品质 家国情怀 挥毫泼墨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 教学目标 
深度学习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木兰诗》教学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11期31-33,共3页娄红玉 王芬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主动的、高投入的学习,是一种注重新情境中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文章以《木兰诗》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具身体验、梳理探究、归纳判断、迁移应用,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知识、意蕴等,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积...
关键词:深度学习 具身体验 文化自信 
浅析互文教学的联想补全法
《中学语文》2024年第9期110-112,共3页孙艳敏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互文修辞手法及如何通过联想补全法来理解和分析互文。以《木兰诗》为例,解释诗中的互文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补全法,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互文中被省略的部分。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文和联想补全法,以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木兰诗》 互文教学 联想补全法 
《木兰诗》《石壕吏》叙事阅读策略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10期27-29,共3页何赐仁 
将内容、形式相同或相似的古诗词文本以求同比异的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与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深入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思。以《木兰诗》《石壕吏》两篇叙事诗为例,从“知世论人明共性”...
关键词:古诗词 比较阅读 叙事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