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解读

作品数:144被引量:24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吴越民梁昌明樊颖余洁蔡梦茹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的情感故事:中英文同曲流行歌曲的跨文化解读
《艺术传播研究》2025年第2期45-59,共15页林升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说理研究”(编号:22BXW034)的阶段性成果。
对在歌众中广为传唱的《吻别》《柠檬树》《日不落》《在人间》四首中文流行歌曲及其英文同曲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中文版本呈现出关系性情感、情况转化、既定情感与真情依存、以“节”达至中和的意义编码,英文版本则呈现出个体...
关键词:流行音乐 编码/解码 情感故事 音乐国际传播 
各美其美:中英文读者对“甜宠文”的跨文化解读
《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年第5期107-120,共14页林升栋 殷秀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860007)。
“甜宠文”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中的一种细分类型,不仅受到中文读者的欢迎,在出海过程中也获得众多英文读者的青睐。研究以“甜宠文”成功出海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剖析中英文读者对该类型网络文学的跨文化解读。由...
关键词:甜宠文 前见 幻想主题分析 浪漫关系 关系伦理 
同治朝中国早期外交使团“新西洋”形象建构的跨文化解读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8期85-87,共3页罗选民 张雪颖 
从同治朝开始,清政府正式或非正式地派遣官员出使欧洲或美国,早期的外交使团主要的有同治五年(1866)斌椿使团的出访、同治六年(1867)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同治十一年(1872)崇厚使团的出访等。此外,光绪二年(1876)还有郭嵩焘使团的出访。...
关键词:光绪二年 蒲安臣使团 外交使团 同治朝 斌椿 崇厚 跨文化解读 郭嵩焘 
同治朝中国早期外交使团“新西洋”形象建构的跨文化解读
《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4期204-212,共9页罗选民 张雪颖 
晚清同治时期,随着外国外交使节常驻北京,清廷向西方国家派驻外交使节已不可避免。斌椿、志刚、张德彝、刘锡鸿等人作为晚清官方派出的最早一批亲身感受西方的蒸蒸日上和先进文明的外交人员,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游记体历史资料,形成了近代...
关键词:外交使节 “新西洋”形象 跨文化解读 
论对宫崎骏电影的跨文化解读——以《哈尔的移动城堡》为例
《炫动漫》2024年第14期0016-0018,共3页化曼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其文化解读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旨在通过跨文化视角,深入剖析《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人物塑造、叙事主题和文化元素,揭示了影片如何成功跨越文化的界...
关键词:《哈尔的移动城堡》 宫崎骏 跨文化传播 动画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跨文化解读与探究
《汉字文化》2024年第11期86-88,共3页王永莲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水浒传》堪称中美文化差异的最佳典范,《了不起的盖茨比》充满了美国文化元素和西方价值观念,而《水浒传》则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忠义正道思想,二者都是各自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体现在两部作品中...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水浒传》 人物形象 跨文化 
“冥币出海”现象的跨文化解读
《传媒论坛》2024年第12期51-54,共4页刘诗雨 
近年来,作为颇具神秘色彩和中国特色的传统仪式之一的烧纸钱习俗逐渐被海外民众关注,并纷纷效仿。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观察“冥币出海”过程中存在的外观、用途和仪式上的中外差异,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冥币”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杂糅 对外传播 冥币 
选择与适应视角下的杂合:《生活的艺术》的跨文化解读
《闽江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黄春梅 
闽江学院校级社科项目(MYS18037)。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20世纪30年代风靡美国的中国文化经典《生活的艺术》的译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大萧条期间,为“工业文明病”所困的美国民众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发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并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
关键词:《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翻译适应选择论 杂合 
烦恼障:《红楼梦》的儒佛冲突、翻译难关和跨文化解读
《红楼梦学刊》2024年第2期49-80,共32页洪涛 
《红楼梦》多次写人物情绪激动,行为决绝,贾政、柳湘莲和金鸳鸯的故事中都有断发情节。古人不轻言落发,这是汉文化中的孝道使然(儒家)。《红楼梦》中“烦恼丝”和“烦恼鬓毛”等说法缘自佛教观念,剃去“烦恼丝”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类...
关键词:跨文化 佛教 儒家孝道 翻译策略 合理化 
《大象无形》中“在场”与“缺席”的跨文化解读
《东方收藏》2024年第2期29-31,共3页米佳玉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在中国画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他者”,以此从外部解构西方哲学,并企图用迂回的方式为欧洲思想发展开辟新方向。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朱利安使用欧洲哲学...
关键词:朱利安 《大象无形》 中国画论 在场 缺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