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对象性活动

作品数:40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卜祥记黄顺君何云峰谢建芬朱灏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习与探索》《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商业故事》《求索》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机器、工业史与马克思的感性心理学——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意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41-51,共11页余根雄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规课题(24CCG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ZT2005)。
由笛卡尔开创的理性心理学经康德的批判,终由黑格尔发展成为以绝对知识为最高形式的知识体系,它是作为认识论的人的心理学的形而上学完成。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提出了感性心理学,它的开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关键词:机器大工业 感性心理学 中国式现代化 感性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
《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24期174-176,共3页王锐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隐含的哲学前提。这一概念的形成来自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和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自我意识活动。马克思将黑格尔的活动原则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结合,形成了感性对象性活动...
关键词: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费尔巴哈 感性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当代语境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7期153-153,共1页马军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内含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确证、历史辩证运动的主体性展开、超越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生成三层演进逻辑,构成对理性主体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双重批判,即对感性对象性活动在观念领域异化为理性主体的批判以及在生产领域...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活动 理性主体 当代语境 辩证运动 演进逻辑 内在逻辑 主体性 资本逻辑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4年第1期21-28,330,共9页朱厚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3AZX 001)。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用以克服旧哲学宗教性的感性原则,将恢复现实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将现实的人视为感性存在。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所没有看到的辩证...
关键词:马克思 感性对象性活动 现实的人 劳动本体论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新西部》2023年第6期51-53,共3页王景华 
马克思主义是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形成和建构起来的唯物主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落地生根并获得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性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生成和发展 落地生根 中华文明 社会实践活动 
澄清与引申:劳动幸福权理论的合法性与两种属性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6期180-181,共2页潘二亮 
一、劳动幸福何以是客观的1.劳动:感性对象性活动。劳动是一种独属于并持续造就人的客观性活动--感性对象性活动,因而,劳动有两个根本属性--“感性”与“对象性”。一方面,所谓劳动的感性属性是指劳动的具身性。感性表示劳动在任何时候...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活动 感性活动 自我意识 具身性 对象性 根本属性 反思性 合法性 
意识形态具象化:理论阐释与工作启示被引量:6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21-28,共8页刘伟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BKS199)。
意识形态由抽象理性向具体形象转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体现为意识形态从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过程。此时,意识形态将不再是观念的抽象集合,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存在。这一转变,其依据是实现本体论变革的感性对象...
关键词:意识形态具象化 感性对象性活动 集体表象 实践逻辑 
论“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兼对劳动幸福理论若干争议的回应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22年第6期83-91,共9页何云峰 王绍梁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0WXB004)。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
关键词:劳动幸福 劳动创造人 劳动人权 劳动二重性 感性对象性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立论之基、核心论题及目标向度被引量: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49-57,共9页赵孟磊 李国锋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理路及现实意义”(18CKSJ04);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教学研究”(19JDSZK1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诞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马克思以对象性理论为立论之基,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以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态批判为核心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自然 感性对象性活动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论“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兼对劳动幸福理论若干争议的回应被引量:13
《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6期26-34,F0003,共10页何云峰 王绍梁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0WXB004)。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
关键词:劳动幸福 劳动创造人 劳动人权 劳动二重性 感性对象性活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