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品数:249被引量:7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歌东曹振华王彬彬王建平曹小群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教学通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在语言实践中传承革命文化——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17期28-30,共3页张慧腾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了在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内隐性目标上有一定难度,还有革命历史与学生所处现实存在距离,作品形式与学生阅读习惯存在距离,学生对说教天然抗拒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革命传统作品 鲁迅 联读 传承革命文化 
以小切口攻克长文本——以《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17期31-33,共3页陈娟 
超大的文本容量和看似矛盾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望而却步,而以文中的无题诗为切口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消解学生与经典长文本之间的隔膜。从这首小诗里,可以读出青年作家们的美好形象和悲惨遭遇,也可以感受...
关键词:小切口 长文本 曲笔 
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策略——从庞冉老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说起
《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37期41-44,共4页韦玲珍 
杭州市教科研综合普教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评价的设计与应用”(编号:2022G205);杭州市基教教研重点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项目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编号:L2022083)研究成果。
从一个课堂案例引出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的探讨,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内涵和特征,提出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的目标性、逻辑性、驱动性要求,结合课例阐明有效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表现性任务 设计策略 
“徒手的请愿”与“逃走”——《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难点探析
《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33期45-46,共2页滕世群 
鲁迅对请愿的态度,一方面是对杀人者、对中国黑暗的专制历史的阴毒与凶残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革命青年的无比热爱与珍视。“我于是就逃走”,是鲁迅的自嘲,是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式的幽默,也是...
关键词:请愿 逃走 斗争策略 艰难性 
设计层级式任务,在思维进阶中提升思想认识——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专题教学设计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1期44-45,共2页梁艳 王建稳 
“鲁迅笔下的青年精神”专题阅读整合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以及鲁迅同时期的相关文章资料作为教学内容,借助层级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及青年精神,在思维进阶中培养学生的深度...
关键词:鲁迅专题 青年精神 思维进阶 思想认识 
明情知理,重识“斗士”--《为了忘却的记念》“情境·任务·活动”教学课例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37期36-40,共5页郑可菜 
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紧扣文本内容探讨三个要点:“革命”、“散文”文体特点和抒情手法。其中,散文的文体特点从“写作对象”(烈士人物形象、人物精神品质)和“作家情感”两个方面切入。教学形式是通过设计大情境来带动多个小...
关键词:情境 任务 活动 
别样的纪念——部级精品课《为了忘却的记念》品赏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25期71-75,共5页张捷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自读篇目,与同课的《记念刘和珍君》互为群文,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以主问题为突破口,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既扣住纪念...
关键词:主问题 纪念性散文 “忘却” “记念” 
叙事与抒情:赏析鲁迅散文特点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1期78-79,共2页邵吉斌 
【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联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分析、鉴赏鲁迅散文在叙事与抒情上的特点。【预习任务】1.熟读两篇课文,概括鲁迅与革命青年之间的交往,思考文章叙事的特点。
关键词:鲁迅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 叙事与抒情 预习任务 《为了忘却的记念》 熟读 课文 
究竟是“忘却”,还是“记念”?——在比较中读解《为了忘却的记念》被引量:1
《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45期58-59,共2页芦淳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语文综合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a/2020/02/40)阶段性成果之一。
统编教材把《为了忘却的记念》放在《记念刘和珍君》之后体现了对比阅读的教学要求。在巨大的悲伤、无比的愧疚和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三重因素的作用下,鲁迅用描述的笔法代替了他最擅长的议论,写成了他自己的《思旧赋》。但《为了忘却的...
关键词:“忘却” “记念” 比较阅读 矛盾 
比较视角下的文本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
《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45期60-62,共3页景慧颖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从“我”的形象特点、写作侧重点、语言特点等维度来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寻求其一致性与差异性,可以充分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鲁迅的生命状态与创作状态。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比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