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作品数:1014被引量:25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包春华何伟王兆鹏刘飞严华银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专题性整体阅读在《赤壁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学语文》2025年第2期26-28,共3页张萌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读整本的书”“专题性整体阅读”,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作者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试图改变以往固化的阅读方式和教学模式,尝试用“专题...
关键词:专题性整体阅读 《赤壁赋》 学生为本 
在诵读中走进经典古诗文——以《赤壁赋》教学为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3期108-111,共4页叶冬梅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赤壁赋》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苏的内心世界。文章从教师要有较为深厚的诵读功底、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
关键词:诵读 经典古诗文 韵律 反复 
“万能结构”写作法
《青年博览》2025年第5期53-53,共1页莫眲Mone 
“起承转合”结构写作法此四者,乃文章之基本框架。起者,开篇点题,引人入胜;承者,承接上文,展开论述;转者,转折变化,推陈出新;合者,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如《赤壁赋》一文,起首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开篇,点...
关键词:《赤壁赋》 写作法 起承转合 画龙点睛 基本框架 
月明风清的那一瞬
《新读写》2025年第2期7-7,共1页孔诗淇 刘芬(指导) 
夜已深。我伏案披览古籍,月替代了我的灯光,照亮了书卷;风替代了我的手指,轻轻翻动书页。月明风清的那一瞬,我不经意地瞥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中,苏轼的友人抱着虚无的心态,感慨一世苦短。可苏轼却回应道:“盖...
关键词:《赤壁赋》 月明风清 苏轼 天地之间 书页 
书迹心迹——关于刘海粟与苏东坡
《上海艺术评论》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顾村言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坡写于黄州《赤壁赋》的这一名句,以其巨大的时空穿越感与苍茫悠远,千百年来不知感染影响了多少中国文人,以至于一百多年前,一位十多岁的少年从东坡辞世之地的常州负笈来沪后,竟从“沧海之一粟”取二...
关键词:刘海粟 《赤壁赋》 终其一生 苏东坡 时空穿越 诗文书画 书迹 
《赤壁赋》《春江花月夜》联读单元构建策略
《中学语文》2025年第5期50-52,共3页李丽 
联读单元教学需提高教学设计的立意,转变孤立的、碎片化的阅读教学意识,把握单篇教学与关联教学的度,关注选篇的适当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系统性、整体化的思维组织联读教学,指向核心素养,构建联读学习单元,确定阅读目标;以任务...
关键词:联读单元 核心素养 学习活动 《赤壁赋》 《春江花月夜》 
基于文体特征的《赤壁赋》教学路径分析
《新余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盛奇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2&ZD309)。
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将“乐—悲—喜”的情感变化视作课堂主线,过分注重情感层面,对文体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问答结构、散文笔法和说理内核是文赋的三大显著特征。问答结构是苏轼自我对话的需要,奠定整体的谋篇布局;散文笔...
关键词:《赤壁赋》 文赋 文体特征 教学路径 
追寻东坡足迹,倾听苏子心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联读教学探索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童志国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K2402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作为苏轼在豪放词和赋体散文领域的代表作,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比较式群文联读模式,对这两篇体裁各异但题材与创作背景相似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经过“感知性阅...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感知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 高阶思维 
《赤壁赋》乱入的“洞箫客”价值几何?
《语文建设》2025年第1期43-45,51,共4页王翔 
在《赤壁赋》教学中,“洞箫客”这一形象的价值往往会被忽略,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真切体认“香草美人”这一手法的多元意义,也无法感知“主客问答”这一“赋体”核心特征的独特作用,最终影响了深刻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本文借助“洞箫客”这...
关键词:《赤壁赋》 洞箫客 香草美人 主客问答 
基于文化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分析——以《赤壁赋》的多维度分析为例
《新校园》2025年第1期45-46,共2页贾丽 
教材文本的解读不仅要关注教材的编者意图,还要回归文本本体的文化语境,到文本的文化语境中去探寻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诉求,还原文本的原生价值,以期达到深度理解文本的目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他贬谪...
关键词:创作动机 文学才华 《赤壁赋》 文化语境 回归文本 情感诉求 多维度分析 苏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