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

作品数:213被引量:3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学伟任永刚孙双金陈薇倪谢超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桐乡市崇德小学丹阳市实验小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课文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单元统整读名著 单篇聚焦学方法——《景阳冈》教学例谈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王维 
小学语文教材以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为载体,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课文,旨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白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精读课文 中国古典名著 螺旋上升 课堂内外 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略读 
巧用图示,让古典名著的魅力“可见”——以五下《景阳冈》教学为例被引量:1
《小学教学设计》2024年第1期101-103,共3页陈正 
五下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选编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关键词:古典名著 梁山好汉 人文主题 红楼梦断 《景阳冈》 语文 课文 
情境性任务驱动下的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以《景阳冈》为例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23年第14期76-80,共5页徐启芝 
如何在古典名著课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素养导向,是当下名著阅读教学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景阳冈》为例,从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篇本联读三个方面,探索古典名著类课文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情境 任务驱动 古典名著教学 
“疏软”还是“酥软”
《小学语文教师》2020年第11期81-81,共1页陈薇 
陈老师:统编教材五年级课文《景阳冈》倒数第2自然段结尾的句子是“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对这句话中“疏软”的用法我实在是不明白,我清楚地记得以前的教材用的是“酥软”。究竟“疏软”和“酥软”的用法有什么讲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 陈老师 五年级 自然段 课文 《景阳冈》 用法 
强化问题意识 彰显阅读个性
《教师》2017年第21期29-29,共1页黄祎林 
以下是五年级《景阳冈》一文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预习了《景阳冈》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生1:“大虫”是什么?生2:为什么武松喝了三碗酒后店家就不肯把酒卖给他?生3:为什么熟牛肉能饱肚?从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
关键词:阅读个性 问题意识 《景阳冈》 教学片段 提问能力 五年级 同学 课文 
武松打虎那些事
《小作家选刊(快乐作文与阅读)(3-6)》2017年第6期23-23,共1页林佳媛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景阳冈》,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打老虎,就要喝十八碗酒!
关键词:武松 《景阳冈》 课文 
为何把老虎叫“大虫”
《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期114-115,共2页沈广波 
《景阳冈》(鲁教版五上)一文中几次提到“景阳冈大虫伤人”,学生问课文中为什么把老虎叫“大虫”?笔者查了《古汉语常用字词典》,“虫”的解释是:昆虫,虫子。泛指动物的统称。《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将“虫”分为五类:毛虫、羽...
关键词:老虎 《景阳冈》 鲁教版 常用字 古汉语 动物 课文 学生 
试说这个“但”字
《小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58-58,共1页任永刚 
《景阳冈》(人教版五下)中有这样一句:“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每年都争论句中“但”字该如何解释,结果无定论。
关键词:“但” 《景阳冈》 人教版 课文 老师 
《景阳网》读后答小记者“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12期34-35,共2页任永刚 
讲读课文时的“问”,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应该有机会问教师。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多是一边倒,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一问一答到底,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甚少,教师问完后就以为学生都会了,而让学生问教...
关键词:“问” 《景阳冈》 记者 课堂阅读教学 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 讲读课文 自主阅读 
古代小说中的酒文化一瞥——从课文《景阳冈》说起
《小学语文》2012年第12期52-56,共5页许军 
武松打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甚至在戏剧以及多种曲艺形式中都有与之相关的作品。人教版教材从《水浒传》中截取精彩片断,编成《景阳冈》这篇课文。故事因酒而起,至今好多人一说起武松打虎,就会想起“三碗不过冈”的...
关键词:《景阳冈》 酒文化 课文 古代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 《水浒传》 人教版教材 武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