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龙

作品数:25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泰州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道德教育生态文明伦理大学生婚姻伦理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习与实践》《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晋阳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参悟、移情、化欲、禁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启示
《宏德学刊》2022年第2期323-331,共9页刁龙 
江苏省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ZTYJ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参悟、移情、化欲、禁令等化解生态危机的方法,是立足于现实个人,并在人的本质属性(实践社会性)维度内,寻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化方法谱系,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特质。其不仅呈现了世界相互联系、彼此...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现代化建设 方法启示 
新时代“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教学的必要性及体系建构被引量:1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4-7,11,共5页刁龙 
泰州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1JGA03,课题负责人:刁龙,蒋宇婷).
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要求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中,依据个体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及特质,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诉诸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教学体系。现阶段,要建构“大...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学 “大中小一体化” 建构 
超越“主体之惑”:儒家文化的“主体观”对化解生态危机的价值
《晋阳学刊》2019年第2期78-83,共6页刁龙 黄彬 
江苏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专题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7ZDTXM027)阶段性成果
因人的"主体"属性过度膨胀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使得自然环境呈现出被掠夺的殖民化状态。在化解生态危机问题上,西方社会的不少学者陷入对人的"主体"属性批判和否定所引发的历史虚无和价值真空的尴尬境地,出现了化解生态危机过程中不知如...
关键词:生态危机 “主体之惑” 儒家文化“ 主体观” 价值 
生态文明:国家治理的内在维度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97-102,共6页刁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项目编号:12&zd036)的研究成果
面对资本逻辑、私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存的"物的依赖性"依然具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效开展生态治理,需要处理好生态治理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既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中好的...
关键词:生态治理 内在维度 生态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 
消费主义视阈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突围被引量:3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24-29,共6页刁龙 
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价值多元化和去权威化背景下‘立德树人’实效性研究"(编号:TZXY2015JBJJ001)
在消费主义价值形态的影响下,异化生产和过度消费及随之而来的人的价值物化和精神贫困化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挑战。异化生产和过度消费使得人与自然在物质交换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物质变换裂缝",而价值物化和...
关键词:消费主义 消费社会 生态文明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兼论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困境及对策
《求实》2015年第10期37-42,共6页刁龙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主体困境与实效性研究"(2014SJD767);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现代性道德危机解决的道家样态--以<道德经>为研究样本"(TZXY2013JBJJ009)
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在肯定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充分强调集体在个人利益获得中的不可或缺性,最终指向生产力高度发达,消除私有制和分工,实现人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真实的集体)中个人...
关键词:集体主义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48-52,共5页刁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36);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TZXY2013JBJJ009)
面对主体性范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状态及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生态伦理失范问题,实践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主体间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实践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主体间性,一方面反对主体性范式下人对自然的主宰...
关键词:生态伦理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唯物史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自然地位之争与反思被引量:1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6,共6页杨翔 刁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12&zd036);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现代性道德危机解决的道家样态"(TZXY2013JBJJ009)
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西方伦理学界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争论双方围绕道德主体的范围和自然的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辩。人类中心主义墨守传统伦理观念,认为道德主体只局限于人。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主体还...
关键词:人与自然 主体范围 道德地位 
理论联系实践:构建日常生活化的伦理学教学模式
《学理论》2014年第30期206-207,共2页刁龙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主体困境与实效性研究"(2014SJD767)阶段性研究成果
日常生活世界作为道德生成的场域,是伦理学教学的最终价值指向。然而在现今高校的伦理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与生活脱轨、教学方式与时代脱节、教师关注教学形式而无视教学效果等等原因,使得伦理学教学日渐脱离现实生活而成为形而上学...
关键词:日常生活世界 伦理学 教学模式 
试论道德教育的文化生态构建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年第4期97-100,共4页张朝明 刁龙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主体困境与实效性研究"(2014SJD767)
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形而上的行为,而是与物质生产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特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文化是道德的价值基础,道德和道德教育都离不...
关键词: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后现代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