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水

作品数:13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政治系)更多>>
发文主题:《老子》维摩诘经后天老子之道社会性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论界》《科学与无神论》《学术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理论理性的视角看汉传大乘佛教哲学三对根本教义的逻辑困境
《科学与无神论》2021年第3期33-45,共13页王新水 
缘起性空与一切唯心造、缘起无我与生死轮回、无明无始与佛智现成,这三对六个信念,是作为汉传大乘佛教思想之前提的根本信念。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的佛教哲学,其根本教义与其他哲学分支的根本理论一样,也可以而且必须接受理论理性或思辨理...
关键词:理论理性 无我 无明 佛智 
《老子》无为思想及价值观辨正——基于理论理性的分析
《兰州学刊》2017年第11期97-106,共10页王新水 
如果为"无为"者是人而非拟人化的道或者天,那么这一概念表达的不是行为者与行为的承受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行为者与其所须遵守之道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子》"无为"的精确含义,实际是指行为者遵守道且对道本身不施加任何行为,而非像我们常...
关键词:道—法则 自然 无为  长久 理论理性 
比较对《老子》之道的两种诠释被引量:2
《兰州学刊》2016年第9期81-87,共7页王新水 
对"道"的两种可能性解读:一、道是在时间上先于天地万物而在的源始的、超越的、终极的实体性存在,具有生育万物的生生不息之大用。二、道不是上述实体性存在,而是指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固有法则。两种解读都与以道...
关键词: 道—实体 道—法则 自然 无为 
《大学·首章》发微——立足于对朱熹注解的批判继承
《人文杂志》2015年第12期12-21,共10页王新水 
朱熹以《大学》为孔孟儒学入门的纲要,但是他对其首章的注解不但有不少支离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与他自己也无法否认的诸多孔孟要旨相疏离。他对"亲民""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完全忽视了孔孟养民先于教民、以德取位和以"修己...
关键词:明明德 亲民 至善 平天下 修身 格物致知 
人的本质:“理性”与后天社会性的统一被引量:5
《理论界》2015年第11期85-91,共7页王新水 
"理性"和后天社会性,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亦即都难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说和劳动本质论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也是摆脱卡西尔的符号本质论之困境的可选之路...
关键词:人的本质 劳动 符号 理性 后天社会性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丁耘《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为个案
《学术研究》2015年第10期19-25,共7页王新水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哲学研究一直以来就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与中国古代思想本身的内在理路相矛盾,以某个西方哲学家或某派西方哲学的思想为指挥棒,强行给中国古代思想找出路。第二,与中国古代思想经典本身的历史背景、语境...
关键词:第一哲学 心性论 逻辑分析 理论理性 思辨活动 
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关键问题被引量:1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25-30,共6页王新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作用系统之"劳动"还原为脱离生产资料的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他实质上不是把"劳动"而是把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他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其实不过是"劳力价值论"。真正的"...
关键词:劳动 劳动价值论 价值 垄断 抽象劳动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亦非价值论命题——兼论《中庸》并无哲学本体论的自觉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4年第5期8-14,共7页王新水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命题,亦非价值论命题,而至多只是个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描述自然人性形成的事实命题。它并非价值论命题,因为"天"没有被论证为道德的形上根源或本体,"性"也没有被证成必定包含道德内容,所以这句话本身并无价值意味...
关键词: 性道本体论价值论 
论《老子》即用存体的思维特色被引量:2
《人文杂志》2013年第4期1-7,共7页王新水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先秦儒道经典的哲学解读之基本原则探讨"(项目号:2011SJD720012)的系列论文之一
"体-用"思维模式早在先秦《老子》中就已隐然成型,其表现是在论述先天地生之道时所运用的即用存体的思维。它包含了内外两重的即用存体,就道本身与就道物关系而言的即用存体。它用"道"指称先天地生者的创生作用,用"无名"指称具有创生作...
关键词: 先天地生之道 创生之用 无名之体 即用存体 
论“空”及其实践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2-47,共6页王新水 
佛学中所谓的"有",含义有二,即"自性有"与"无自性之有";"无"则可区分为"自性无"与"绝对无"两种含义。在梵文中,"空"也可解作"无",但作为佛学的核心概念,"空"的特殊含义为"无自性"。诸法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之有即"假有"。缘生法既是空...
关键词:缘起  假有 中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