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

作品数:1291被引量:23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成仿云郭红锋钟原文书生邢赞扬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艺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地理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教具制作与演示方法
《地理教育》2024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范贵龙 
1.教具展示本教具主要由底盘纸板袋、地球仪侧视图板和手柄等三个部件组成,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图1)。通过转动底盘纸板袋来实现本教具的各种功能演示,易于操作。2.制作方法材料与工具:本教具制作主要需要硬纸板、小木条、螺丝钉、螺母...
关键词:教具 正午太阳高度 固体胶 地球仪 侧视图 昼夜长短 
借助图示法巧解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
《地理教育》2023年第1期46-48,共3页张明强 
影响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示意图,绘制出四种关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的季节变化规律线,分析得出该差值线具有二至日对称、有极大值和极小...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差 太阳直射点 回归线 图示法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分析与突破方法
《地理教育》2022年第S01期58-59,共2页周伟 
一、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内容结构(图1)。从内容结构所反映的知识联系来看,这些内容都涉及相关的数学计算,并且该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行星地球”教学难点:...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球自转 视运动 数学计算 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信息判断 抽象思维 
关于绕日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思考
《地理教育》2020年第S01期143-144,共2页李瑞华 
南北回归线度数为什么是23°26',怎样理解太阳的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是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后边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理解(如晨昏线的移动轨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地...
关键词:太阳直射点 知识的理解 晨昏线 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移动轨迹 昼夜长短 公转 
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被引量:1
《地理教育》2019年第S1期19-20,共2页梁丹丹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种...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理现象 问题意识培养 
“太阳光照图”简易教具的制作与运用被引量:1
《地理教育》2018年第9期55-56,共2页李敏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这些规律和现象是中学地理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利用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和数学知识制作“太阳光照图”演示教具,并模拟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通过观察、归纳可获...
关键词:太阳光照图 小工具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火炉”城市为何这么热
《地理教育》2018年第9期63-63,共1页
大暑被视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那么,全国最热的城市是哪些?形成“火炉”的地理因素又是什么?南京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昼长较长,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既增加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又增加大气逆辐射,...
关键词:城市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季风气候区 地理因素 亚热带 太阳光 
“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专题
《地理教育》2017年第8期28-33,共6页黄道才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 从多年的考题分布可以看出,高频考点集中于“日出日落方位、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晨昏线”等考点。“地球公转运动特征与四季、五带”有所涉题,多以条件信息,融合到考题中,如在“春分日...
关键词:地球运动 专题 意义 地理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计算 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研究性学习被引量:1
《地理教育》2017年第6期54-55,共2页车家漩 陈家升 张润 吴进火 陈立 林丽娜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测定莆田砺青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以及教学楼间距的合理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 研究性学习 测量 地理素养 实际生活 合理性 教学楼 实践力 
“正午太阳高度”专题
《地理教育》2016年第8期32-34,共3页丁夏男 赵淑文 
二、知能构建 1.碎度变化规律文字描述: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 专题 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 文字描述 变化规律 向南 冬至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