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

作品数:13201被引量:11949H指数:2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胡建次吴淑元冯全功郭英德李小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艺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小说出版与学术参与——“亚东本”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
《文艺研究》2025年第4期105-118,共14页鲍国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整理国故与中国现代俗文学研究的兴起”(批准号:19A ZW021)成果。
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兴起对传播新文化、发动新学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亚东本”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堪称出版人和学人精诚合作的范例。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小说史学的开创者通过对“亚东本”出版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扶植,将新的学术理念和...
关键词:中国小说史学 亚东本 中国古典小说 
论孙犁20世纪50年代创作姿态的转变
《文艺研究》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于树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批准号:21&ZD262)成果。
孙犁在“土改”题材小说《村歌》中呈现出紧跟政治的创作姿态以及概念化的痕迹。然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铁木前传》中,作家却重点表现农村社会的伦理与日常生活。这种创作取向远离当时的主流创作倾向,使《铁木前传》发表后受到批判,孙...
关键词:《铁木前传》 中国古典小说 创作姿态 创作立场 《金瓶梅》 孙犁 创作取向 新中国成立前后 
“黄沙”还是“黄河”——兼论中国古典诗歌诗境的再造与还原
《文艺研究》2023年第2期68-79,共12页刘宇耘 
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首词当作“黄沙”还是“黄河”,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艺术角度分析者认为当作“黄河”,从地理角度考虑者认为当作“黄沙”。通过版本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出,原诗应作“黄沙”,而“黄河”是在明代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王之涣 《凉州词》 首词 大众读者 版本源流 诗境 诗歌创作 
女子之喻与中国古典诗学批评
《文艺研究》2022年第12期56-67,共12页宋长建 
女子之喻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类特别的譬喻。就取象而言,以美女为主,也包含王妃、闺秀、妻子等身份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出丰富的形态;从功能来看,涵盖品诗、作诗、学诗、选诗、诗歌史、诗学概念等多个题域,使得“人化文评”的意蕴越发充...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学 批评术语 诗歌史 品诗 选诗 人化文评 人物形象 观人学 
比兴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及反思——评张节末《比兴美学》被引量:1
《文艺研究》2022年第8期149-160,共12页李健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一直是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张节末的《比兴美学》从上古哲学、思维、语言等方面着手,深度发掘比兴的美学特质,其学术开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认为比兴由并置催生,商周自然观的转变为自然和...
关键词:美学特质 中国古典美学 断代史 文艺理论界 比兴 特定时空 美学史 深度发掘 
唐宋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被引量:11
《文艺研究》2021年第5期46-56,共11页蒋绍愚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讨论。不但名词可以成为意象,动词也可以成为意象。唐宋诗词中有不少意象是由复合词语构成的,其意义不是两个词的简单加合,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意蕴。意境是包含了主观情意的画面,画面可...
关键词:唐宋诗词 白居易 客观物境 复合意象 “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 客观物象 张元幹 
务真求实,明辨慎思——蔡义江教授访谈录
《文艺研究》2021年第3期94-104,共11页段江丽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红学口述史”(批准号:2019-1-12)成果。
蔡义江,1934年生,浙江宁波人。1954年从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借调入京,参与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中国红楼梦学会。1986年调京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主持创办团结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曾任第六、...
关键词:中国红楼梦学会 蔡义江 中国古典文学 杭州大学 浙江宁波 浙江大学 访谈录 
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3
《文艺研究》2018年第9期158-160,共3页余祖坤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归文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究竟何为"文本"?怎样"回归文本"?如何处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本阐释的多样性基础上实现其有效性?这都是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本世界 文本阐释 有效性 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视域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被引量:5
《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81-89,共9页刘晓明 
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
关键词:意义 戏曲 中国古典戏剧 不在场 表演者 布莱希特 戏剧表现 戏剧家 
“妙”范畴探微被引量:2
《文艺研究》2017年第10期67-74,共8页梁晓萍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金代文物与金代文学研究"(批准号:11A ZW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批准号:12YJC760043)成果
"妙"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处于审美范畴大厦的第一层级。这缘于其与《老子》之"道"的根性联系;"妙"侧重连接和体现的是"道"之"无"的一面。从道家的哲学之思到秦汉时期侧重官能感受的感性审美之妙,从魏晋时期人、...
关键词:当代文艺理论 审美范畴 人文科学研究 审美意蕴 审美活动 清晰化 通变 清妙 中国古典美学 气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