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道德素质

作品数:19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峰周柳亚闵晓阳韩广梅叶安明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杭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教育》《高教论坛》《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自主养德: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江苏教育》2022年第15期27-28,共2页顾润生 施建东 
顾润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至美少年自主养德学习小组”的内涵。施建东:首先“至美少年”中的“至”有致力、完善之意,是指不断努力、不断修为的过程;“美”,包含仁爱、诚朴、自主、精进、担当等核心品格。“至美少年”是指通过不断努...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自主养德 学习小组 
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被引量:1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第1期102-103,共2页高凤弟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又一次把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关注,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
关键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体性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教育工作者 中共中央 学校工作 青少年 
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12期113-114,共2页高凤弟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发,又一次把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如此高度关注,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
关键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体性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教育工作者 中共中央 学校工作 青少年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哲学思考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2期63-64,26,共3页李荣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方面,探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素质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培养 
浅谈主体性德育
《中国德育》2005年第6期25-26,共2页李斌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主体性道德素质 教育实践模式 道德教育思想 自主性活动 思想指导 主体教育 基本特征 平等主体 被教育者 教育过程 情感世界 教育对象 心理需求 不同层次 道德内涵 自我管理 自我调节 自我完善 自我实践 自我超越 
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
《学校管理》2004年第5期44-44,共1页高凤娣 
反思以往的道德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长期受一元思想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错位的问题。因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会不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采取单从德育目标出发...
关键词:主体性 道德素质 受教育者思想 道德教育 青少年学生 心理现状 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内化 飞流直下  
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的理念被引量:2
《高教论坛》2004年第4期22-24,共3页韩广梅 闵晓阳 
主体性道德素质是个体主体的独立自主的自觉能动与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由现代社会客观条件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其客观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道德本质的必然性要求,激发学生道德需要的内在性要...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素质 教学模式 高校 德育工作 大学生 
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公民道德建设被引量:2
《理论月刊》2003年第7期115-116,共2页叶安明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修养、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素质 主体道德 道德内化 公民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哲学思考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5-26,共2页王桂震 陈维芝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学校德育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 。
关键词:学生培养 主体性道德素质 主体性教育 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 道德实践 
建构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年第3期57-58,共2页周柳亚 
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生来就是人 ,但在伦理学意义上人之为人是要进行造就的。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不是出生具有的 ,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实践或感化而获得。德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 ,而医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又是人 ,所以 。
关键词:医学生 主体性道德素质 生命性 选择性 能动性 创造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