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句

作品数:6124被引量:4977H指数:3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胡德明殷树林叶建军李士芗邵敬敏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寻求特定信息类特指问的回应方式被引量:3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期79-88,共10页徐晶凝 
本文基于美国语料共建会汉语电话谈话语料库以及当代大学生日常会话语料,对寻求特定信息类特指问(简称SQ特指问)的回应方式进行了描写。对电话谈话语料的统计支持赵元任(Chao 1968/1979)的结论,即SQ特指问的回应方式以谓语形式为主,对...
关键词:特指问句 动词短语零句 名词短语零句 整句 对话句法 
普通话VP-NEG问句的韵律句法分析被引量:5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68-79,共12页王迟 
“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1YBZ004)”;“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8C0736)”;“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9BSQD34)”成果。
从韵律句法互动的视角分析普通话VP-NEG问句,可证明韵律和句法在其推导过程中的交互作用。首先,句法部门以VP-NEG-VP问句为基础结构进行省略操作,删除了否定词之后的VP,构成VP-NEG。然后,由汉语核心重音规则所衍生的"下边界限制"促发了...
关键词:VP-NEG问句 省略 核心重音 下边界限制 
从会话序列看“怎么”问句的解读被引量:5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89-101,共13页张文贤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互动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为:20&ZD295)的资助。
本文从社会行为出发,考察自然口语会话序列中"怎么"询问方式与询问原因的用法。考察发现,"怎么"询问具体方式时是单一的询问行为,是真性问,用于始发句且常得到偏爱的答案性回应。"怎么"询问原因是"询问"与由互动交际需求产生的浮现行为...
关键词:“怎么”问句 疑问句 社会行为 会话序列 互动语言学 
互动视角下附加问句的信息类型、认识立场与交互功能——以标记为“是不是/是吧”的附加问句为例被引量:4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60-70,共11页卢勇军 
根据Labov & Fanshel(1977:100)的A、B-events理论,附加问句所包括的事件信息可分为三类,皆为言者已知信息。言者对这三类已知信息知晓度高、确信度高。按“认识一致性原则”,认识立场(确信度)一般与认识状态(知晓度)是一致的,但认识立...
关键词:信息类型 话语结构 认识状态 认识立场 交互功能 
多项疑问句中“都”的关联制约被引量:2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104-112,共9页牛长伟 程邦雄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基于优选论的现代汉语疑问词及特殊句式研究”(201602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语疑问—否定—情态范畴的互动模型及其二语教学研究”的资助
汉语疑问词在总括副词"都"前时,往往会表全称解(任指),但也存在例外。如在句式A"WH1+都+谓词+WH2"中,WH1往往不表全称解读。再者,句式B"WH1+WH2+都+谓词"中,"都"前出现了多个疑问词,此时距"都"最近的疑问词才会表全称解读。牛长伟、程邦...
关键词:疑问词  关联倾向 优选论 
疑问句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被引量:9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92-102,共11页李新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批准号:12&ZD17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面向计算的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批准号:15CYY035)的资助;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费支持
本文以疑问句为语法环境,分别测试了在主句为疑问句和宾语小句为疑问形式的条件下,叙实动词、半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如何表现。同时还探讨了叙实性不同的动词对疑问提升的反应。我们认为,对疑问提升的允准能力与...
关键词:疑问句 叙实性 叙实动词 半叙实动词 非叙实动词 反叙实动词 
从庭审有声特质看特指问句的语用功能被引量:5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103-112,共10页高思楠 陈海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庭审话语语调表征及其信息效果研究"(项目编号:15BF066)部分成果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Praat软件对庭审会话特指问句语调及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庭审特指问句是多种功能的结合体,其语用功能的主次划分和理解必须结合庭审语境。聚焦表意框架内,特指问句语用功能由调核与疑问焦点是否一致触发...
关键词:庭审会话 特指问句 语调 语用功能 
略说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来”被引量:5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78-87,共10页傅惠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3YJA74001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认为,近代汉语句末的"来"是个兼表时态的语气词,由先秦始用的语气词"来"与中古时由连动式"V(NP)来"中的"来"虚化而来的表曾然态句末助词"来"融合而成,用于疑问句末,具有助疑功能,清代以后逐渐被"来着、呢"及"吧"等所替代。
关键词:近代汉语 疑问句 时态 语气词 “来” 
普通话疑问标记复用的声学实验--以正反疑问句为例被引量: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期97-102,共6页阎锦婷 王萍 石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语气语调实验研究”(12AYY004)的资助
本文通过考察正反疑问句句调域、词调域的音高位置、跨度和音高起伏度等方面的规律性表现,并和相应的语调疑问句对比,分析了普通话疑问标记复用的声学现象。实验表明:与语调问句句末高语调不同,正反问句中疑问焦点"V不V"调域的分布位置...
关键词:疑问标记复用 正反问句 语调格局 句调域 词调域 起伏度 
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被引量:25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67-72,共6页胡德明 
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6JA740001);2007-200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07-08D92)的资助
"谁知"从上古的反问用法经过中古的"反问+感叹"用法和陈述用法,到唐代演化为反预期的话语标记。宋元时期,话语标记的用法臻于成熟,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没有人知道——谁曾料想到、谁也没想到——不曾料到——不料,演变条件为:以陈...
关键词:话语标记 反问句 感叹句 反预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