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作品数:187被引量:2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富中王希明甘雪莉孔丹凤刘倩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侨中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教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发现文本缝隙 探究“史蕴诗心”——《苏武传》教学片段赏析
《中学语文》2025年第1期110-112,共3页童志国 
《苏武传》作为一篇经典史传文,兼具记录历史和刻画人物的双重功能。作为阅读教学文本的史传文,要以“文言”为本,通过梳理字词读懂人物品性,但更要从文本缝隙处,读出史传文所载之“道”,即作者为何写、怎么写,由此真正读懂班固塑造苏...
关键词:《苏武传》 文本缝隙 “史蕴文心” 教学思考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探析——《屈原列传》《苏武传》对比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31期42-43,共2页何恒军 
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这两篇历史著作为例,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比较两篇文章,从叙事线索、叙事方式、叙事节奏等方面总结出不同特点,并分析说明,领悟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史传文学 叙事线索 叙事方式 叙事节奏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策略探析——以《苏武传》为例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14期0068-0070,共3页赵镭桔 
史传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语言言简意赅,故事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有着文史兼备的独特性。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史传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品析史传文独具魅力的写人叙事手法的基础上,继...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史传文 教学策略 《苏武传》 
经典史传类文本教学的大概念提取与结构化设计
《中学语文》2023年第22期60-62,共3页郭传斌 
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基于叙述学理论视角的‘诗性语文’名作分类荐读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24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苏武传》的教学为例,针对经典史传作品的类性特征,应从语文教学角度提取“寓论断于序事”作为大概念,统领教学任务设计,循文本的“序事”特点展开探究,从初阶的事件与情节梳理,到中阶抓住两次超越对叙事编排、前后文逻辑等进行...
关键词:史传类文本 阅读教学 大概念 《苏武传》 
写人物短评——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2
《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25期145-150,共6页袁楚桥 万永翔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历史的现场”。其中入选的课文《苏武传》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史书著作《汉书》。班固用精要传神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心系大汉、忠义凛然的民族英雄苏武。该单元的写作任务之一-...
关键词:《苏武传》 人物短评 支架式教学 
囚不住的历史--《苏武传》主任务建构教学设计
《最小说》2022年第12期32-38,共7页钱金涛 
设计背景本单元主任务为“回到历史现场”。每篇文章都有其最佳“价值点”以及作者独特的视角,面对历史名篇《苏武传》,如何才算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最佳姿势呢?主任务回到苏武的历史现场。子任务1.从“言”上,如何重返苏武的语言体系。
关键词:《苏武传》 建构教学 语言体系 设计背景 苏武 最佳姿势 历史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动用法研究被引量: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74-76,共3页赵婷婷 吕佳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确定和分析使动词。文章通过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苏武传》一文中出现的使动现象进行探究,以小见大,尝试总结辨析使动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古汉语 使动用法 考情 《苏武传》 
指向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18期58-60,共3页张海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文言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由枯燥零碎的语法分析转向文化本位,深挖文本的文化内涵,更是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手段。以《苏武...
关键词:文化本位 文言文教学 《苏武传》 
《苏武传》的叙事模型结构解读与教学分析
《最小说》2022年第5期8-11,共4页钟沂宏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叙事结构完整独特,人物形象较为鲜明。本文利用复合故事模型探究《苏武传》的叙事结构和写作艺术,以期从中找到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能对《苏武传》的叙事结构、情节安排和主题有清晰深入的品析与理解,获得更为丰...
关键词:《苏武传》 叙事结构 教学分析 
抓住主问题 设置问题链——《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校园》2022年第5期30-32,共3页徐湘龙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传》刻画了复杂情境下苏武的生死抉择。本文试图以“当面临着‘生’与...
关键词:认知冲突 《苏武传》 教学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的思维 苏武精神 生死观 生死抉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