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作品数:68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攀伟王蔚穆伟何雪张龙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赏洞庭夜色,品诗豪魅力——《望洞庭》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9期79-80,共2页黄佩 牛筱琼 
在湘鄂两省的交汇处,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得益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名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是范仲淹笔下的辽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是孟浩然眼中的磅;“南湖秋水夜无烟...
关键词:孟浩然 范仲淹 刘禹锡 洞庭 湖南省北部 千古名句 诗豪 自然风光 
望山水色,道真豪情——《望洞庭》赏析
《小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15期52-53,共2页陈美言 
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滋养了一方土地,更是无数文人墨客留恋垂青之地。它是“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是辽阔壮美的象征。然而在三年级上册课本中与...
关键词:刘禹锡 湖南省北部 八百里 美的象征 淡水湖 洞庭湖 
数字技术赋能古诗词多元教学探微——以《望洞庭》诗词教学为例被引量:1
《教育家》2024年第19期54-54,共1页姜瑶 
Classin平台是一个在线教室直播互动系统,它可以构建多功能的在线课堂,丰富师生互动,增强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在家也能进行线上学习。它也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资源库,实现协同备课。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为例,结...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探微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师生互动 直播互动 课堂呈现 
刘禹锡诗《望洞庭》
《中国保安》2024年第2期132-132,共1页陈忠军 
求同与求异:在古诗学习中提升思维力——以《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4年第3期52-54,共3页余仁兵 
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乡村教师专项课题“立足课堂,提升学生学力的策略研究”(批准号:2020/N/060)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言运用与思维品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通过学习收获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学习收获 语文实践活动 思维工具 语言运用 提升思维 古诗学习 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望洞庭》之“白银盘”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24年第1期48-51,共4页杜少凡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是一首歌咏洞庭的名诗。该诗以遥望、远跳为视角,通过运用巧妙的比喻,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将月下的洞庭湖美景跃然纸上。
关键词:刘禹锡 唐代诗人 湖光山色 洞庭湖 新解 
洞庭秋月,悠然相会———品读《望洞庭》
《杂文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1期0060-0062,共3页赵丽霞 
《望洞庭》的诗句“悠然相会”,反映出诗人在湖畔凝望秋月时的超然心态。在当今社会,读者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累,忘却了心灵的安宁。然而,诗人的这种超然的想法,却提醒着读者要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湖上有只大青螺
《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3年第11期30-31,共2页苏小谦 米米儿插(图) 
大诗人刘禹锡想象力很丰富,在《望洞庭》一诗中把洞庭湖面比作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此作青螺。历史上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湖水洁净,湖面辽阔,远看如盘,君山的外观远看也跟螺有几分相似。
关键词:刘禹锡 洞庭湖 青螺 八百里 君山 想象力 《望洞庭》 
依托群文优势 提升审美能力——以《望洞庭》《暮江吟》的教学为例
《新教师》2023年第3期48-49,共2页雷奶顺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群文阅读研究”(立项批准号:FZ2021GH061)的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审美创造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群文阅读作为当下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新思路,已在一线铺开并逐步深入。如何依托群文阅读的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值得我们...
关键词:群文阅读 诗词教学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审美创造 沉浸式 课堂现状 提升审美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上)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1期47-49,共3页谢江峰 
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认识“亦、宜、庭”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诗歌。默写《望天门山》。3.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想象...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有感情地朗读 默写 教学目标 多音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