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作品数:43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涌泉彭晓静孔祥玲徐键王龙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现代哲学》《中国西藏》《故事世界》《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音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瑜伽师地论》中的“五见”探微
《法音》2022年第6期5-11,共7页释净智 
《瑜伽师地论》将烦恼分为“见性”与“非见性”两类,见性烦恼与错谬的见解有关,共有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瑜伽师地论》并没有给出“一切恶见分为五类”的经教出处或整合逻辑,似乎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常识...
关键词:《瑜伽师地论》 佛教常识 瑜伽行派 说一切有部 南传上座部 佛教界 舍利弗 萨迦 
隋唐“无情有无佛性”之争与佛教中国化转型
《法音》2021年第12期48-48,49-54,共7页田湖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年规划项目“隋唐佛性思想的演变与佛教在中国传播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J01。
印度大乘佛教提倡"种姓差别说",如瑜伽行派《瑜伽师地论》就提出了"五种性说",即"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佛种性""无种性"和"不定种性"等。其中,"定性二乘"及"无种性"的有情众生"不能成佛"。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版本的《涅槃经》相继...
关键词:《瑜伽师地论》 佛教中国化 瑜伽行派 大乘佛教 《涅槃经》 佛性 成佛 种性 
唯识宗关于二谛的界定
《法音》2012年第2期17-21,共5页释则生 
唯识宗内部对二谛的安立并不统一.对外与中观宗形成了空有之争.其主要原因是二谛的安立标准不同。而探讨唯识宗中道的论文对二谛并不明确,本文主要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唯识宗中早期文献探讨唯识宗二...
关键词:唯识宗 二谛 《瑜伽师地论》 界定 《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 早期文献 中道 
日本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述略被引量:1
《法音》2011年第8期47-56,共10页王孺童 
声明,本为印度“五明”之一,是指专门研究文字、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学问。就其在佛教中的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三八云:“若诸菩萨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人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
关键词:声明 真言宗 《瑜伽师地论》 述略 南山 日本 菩萨 佛教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下)
《法音》2008年第12期21-32,33-36,共16页学诚 
十二、识知四重利世间。僧俗学戒趣菩提 不仅出家人要学戒持戒,在家居士也应当学戒持戒,由戒得智慧、持戒生安乐,如《瑜伽师地论》说:“于佛、法、僧及于净戒,得证净智。”(卷第九十七)《优婆塞戒经》说:“受持戒已,得人天乐...
关键词:菩提 《瑜伽师地论》 智慧 重利 僧俗 应当 自利 利他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
《法音》2008年第9期30-32,33-42,共13页学诚 
一、学修能断惑业苦,进趣菩提依三学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一个转染成净、由凡入圣的过程。不学佛的人是杂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也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杂染什么东西呢?杂染我们的心性.让心性不清净.在生死轮回中长...
关键词:菩提 《瑜伽师地论》 烦恼 生死 心性 佛法 学佛 轮回 
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
《法音》2005年第12期10-19,共10页周贵华 
关键词:唯识学 无为 《瑜伽师地论》 《唯识三十颂》 印度 概念描述 佛性论 大乘 有为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
《法音》2004年第6期1-1,共1页
关键词:《瑜伽师地论》 玄奘 佛教 佛经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
《法音》2003年第9期10-19,共10页唐思鹏 
关键词:唯识学 佛教 法空思想 无著菩萨 《瑜伽师地论》 
胜义谛思想初探——兼论《解深密经》胜义谛义(上)被引量:1
《法音》2003年第4期33-39,共7页唐思鹏 
关键词:胜义谛思想 《解深密经》 胜义谛义 真理 《显扬圣教论》 《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 世俗 诸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