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

作品数:121被引量:1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唐书杰王君沈玲蓉金坤荣冯国彩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沧州师范学院吴江市南麻中学宁波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课文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和云的艳遇
《祝你幸福》2015年第4期18-21,共4页荒原 
云按照风的方向走,人却往往不能按照心指引的方向走。在西藏看云,才体会到选择来一趟西藏的深刻之处。为了生计你可以违背心灵的方向,却不能永远迷失在这条路上。云瞬息万变,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它会是什么样子。但,你应该知道什么时...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生命状态 语文老师 西藏 心灵 课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年第3期23-24,共2页李瑞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学习重点: 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 学习过程: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语言描写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学习过程 学生观 
第五单元 条理清楚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2014年第11期29-32,共4页
【教材原题】 这个单元的《看云识天气》和《绿色蝈蝈》两篇课文,都是介绍或描述自然事物的。请你换个角度,以“XX自述”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引】擦亮眼睛去探索自然 南京市竹山中学 孔祥胜 自然是神奇的。浩...
关键词:条理清楚 《看云识天气》 《绿色蝈蝈》 自然事物 原题 教材 课文 作文 
比喻话“动静”
《初中生学习指导(七年级博览版)》2012年第10期15-16,共2页陈艳 
记得作家秦牧先生曾说过:“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好的比喻: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下面的这段文字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课文《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
关键词:比喻 《看云识天气》 动静 熟悉 课文 
从课文的变化入手 指导学生斟词酌句——以《看云识天气》的修改为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2年第1期104-105,共2页唐书杰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教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选文内容的修订更是一种常见现象,《看云识天气》的修改便是典型一例。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修改 课文 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 选文内容 修订 教材 
写说明文的“禁忌”——从课文《看云识天气》说起
《中学生作文指导(初中版)》2011年第10期59-61,共3页史峰 
我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是《看云识天气》一文,这是一篇根据相关资料改写成的说明文,但是这篇课文并非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而存在着说明文的四个“禁忌”——
关键词:天气 禁忌 七年级 
“看云”才能识“天气”——例谈中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18-19,共2页董旭午 
朱泳燚先生的《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范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应作为典型着重讲授。然而,如今大多老师认为,课文一看就明白,没什么好讲的,丢给学生自己看看就是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文章已经过时了,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教学 中学语文 才能 语文教材 课文 讲授 老师 
“朝霞在西”“晚霞在东”不误被引量:1
《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1期28-29,共2页陈新 
贵刊今年第9期刊有《“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一文,文章认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看云识天气》中“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的说明有误。以为只能是“朝霞在东”、“晚霞在...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七年级 人教版 课文 文章 
“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被引量:1
《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9期32-32,共1页王瑞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文中有“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显然语句中把谚语“朝霞不出门”理解为“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生活经验 谚语 七年级 人教版 东方 天空 课文 
学习语言·借鉴写法·关注农村——选编传统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几点理由
《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4年第5期8-9,共2页温立三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开始投入试验以来,不断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文不宜选做课文,理由是:这篇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陈旧;在全国广大城乡,以...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 语文教学 《看云识天气》 作文教学 课程改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