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彦屏

作品数:29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昭通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广南方言教育隐喻大学生普通话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科技资讯》《学园》《科技信息》《科教导刊》更多>>
所获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科教文汇》2019年第11期170-171,共2页刘芹 闵西鸿 董彦屏 
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在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新的对策,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四六级考试 问题 对策 
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
《科技视界》2019年第1期125-126,共2页刘芹 李世萍 董彦屏 
自我效能感一经提出,就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在分析了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之后,特别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进而本文提出用自我效能感来指导他们,引导其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大学英语教师 心理健康 
试述隐喻的语义转移——以曾令云《豆沙关》为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56-59,共4页王琼 董彦屏 
《豆沙关》中的隐喻形象、生动、贴生活、接地气,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回味无穷,它呈现了昭通的风情人俗,体现了昭通人独特的思维习惯。结合《豆沙关》具体语例,从认知角度出发,解释隐喻中语义转移的内在特征,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
关键词:隐喻 语义转移 文化性 
昭通方言中的“体验哲学”——以曾令云《豆沙关》为例
《昭通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15-18,共4页董彦屏 王琼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体验的结果。论文从"体验哲学"的三大原则入手,以曾令云长篇小说《豆沙关》为例,具体探讨了昭通方言中的"体验哲学",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昭通方言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昭通方言 体验 心智 无意识性 隐喻 
试述汉语“马”词语的隐喻系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61-64,共4页董彦屏 王琼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13y577)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机制,当然也是词汇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从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的三种隐喻类型(方向性、本体性和结构性)入手,具体分析"马"词语的隐喻系统,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 认知模式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 
《说文解字》马部会意字探析
《昭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82-85,共4页董彦屏 王琼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2013y577)
裘锡圭先生认为构成会意字的意符既可是形符,又可是义符。依据裘先生对会意字的理解来对《说文解字》中的马部会意字的意符以及各意符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以深入地了解蕴藏在马部会意字中的先民思维特点与古时候的马文化。
关键词: 会意字 意符 形符 义符 
汉语“马”词群研究综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第5期83-85,共3页王琼 董彦屏 周梅 马虹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013y577)
马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家畜,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马文化都极为繁荣.与日常生活和军政事务有关的风俗礼仪之中有马的因素;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也对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由此催生了关于马文化的作品研究和民俗研究,以...
关键词: 文化 认知 综述 
从范畴化认知与隐喻认知看“马”词群的生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81-84,共4页王琼 董彦屏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2013y577)
汉语中的"马"部字数量多,语义范畴广。"马"词群的语义由"马"的基本意义展开,由单义走向多义,由简单走向复杂。"马"词群的出现与我国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有关,先民的认知模式造就了丰富的马文化。文章从范畴化认知与隐喻认知两方面...
关键词:“马” 词群 认知 范畴化 隐喻 相似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被引量:3
《学理论》2013年第21期281-282,共2页刘芹 董彦屏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指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因此人人都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这个理论对于现在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而言是极具有指导意义的。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人的和谐发展。在大学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大学生 就业 启示 
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对“S比N还N”的影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47-49,共3页董彦屏 
"S比N还N"作为一个突破常规的变式,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有关"S比N还N"的论述很多,有的涉及它的句式;有的涉及它的语用;有的涉及它的功能;有的涉及它的语义;有的涉及人类语言认知。文章主要从认知隐喻、认知转喻、隐喻和转喻共同...
关键词:认知隐喻 认知转喻 相似性 邻近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