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岭

作品数:17被引量:5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修辞对语汉字美学汉语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外语教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认知看英汉存在句的信息结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0年第10期24-25,共2页谷吉梅 李志岭 
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存在句存在于多种语言里。本文主要讨论英汉存在句在句法及语篇结构方面的异同,指出英汉存在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的,而对于英汉存在句的对比研究还有待深入。
关键词:被动句 信息结构 认知模式 思维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被引量:5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75-76,共2页谷吉梅 李志岭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绝大多数同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音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因此语音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多年来的语音理论知识学习及两年来的语音教学实践经验,在分析了学生语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音教学 语音能力 负迁移 多层次对比分析法 分地域多层次教学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元语言系统刍议被引量: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94-97,共4页苏章海 李志岭 
本文在简要综述语法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法化研究元语言系统(术语系统)的概念,并结合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在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方向、词缀化和语言演变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了语法化研究的元语言系统。
关键词:语言演变 语法化 元语言系统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57-60,共4页徐启豪 李志岭 
用现代文体学批评理论对弥尔顿悼亡诗与苏轼悼亡词中的不同语音特征、词汇句法、语言风格、修辞应用、意象选择和语篇衔接方式进行文体比较研究。从现代文体学批评这一崭新的视角对这二人两首诗词进行比较赏析,深刻地体会中西方两位大...
关键词:悼亡诗 文体学批评 文体风格比较 
语篇的逻辑连贯手段与语篇信息解码被引量:2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41-45,共5页苏章海 李志岭 
重申了语篇的定义,从语篇逻辑连贯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语篇的信息解码方式。
关键词:语篇 逻辑连贯 语篇信息 信息解码 
从《红色手推车》看诗歌文体风格的等值翻译被引量: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74,共3页李玲 李志岭 
形式的等值是诗歌翻译中整体等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诗歌形式是文体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注重文体风格的等值就不能忽视诗歌形式的翻译再生。《红色手推车》以语相为突出特点,本文将通过比较此诗的三种汉语译文理...
关键词:诗歌翻译 等值 文体 语相 
修辞对语法的超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被引量:10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6-8,28,共4页李志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语时间标记系统语法化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4BYY042
语法在诸方面有别于修辞;从二者对语言的作用以及它们作为两种语言能力的关系看,修辞是对语法的超越;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掌握语法只是第一步,进一步掌握修辞规则才能具备较全面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和重视修辞知识的...
关键词:修辞知识 外语教学 语法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能力 语言习得过程 实际运用 辞规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与英诗美学特征的实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11-114,共4页张现荣 李志岭 
文学语言在很多情况下突破"语言",呈现自身的美学特征。作为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的典型代表,诗歌更加注重追求一种特殊的审美或诗学效果。诗歌的这些美学特征重点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这些语言学层面上。
关键词:文学语言 美学 诗歌美学特征 
索绪尔置后和消解的两个问题:话语语言学和“language”被引量:3
《外语教学》2008年第4期35-38,共4页李志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语时间标记系统语法化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04BYY042
本文的目的有三:1)更准确地理解索绪尔对当代语言学的贡献;2)明确语言学的合理视域和研究范围: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话语的语言学;3)区分两种语言能力:形而上或语言学的语言能力与形而下的、话语语言学的语言能力,以有利于语言教学在理...
关键词:LANGUE LANGUAGE 形而上的语言 形而下的语言 
“三带一”理论与汉语反语语用功能的实现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年第10期8-9,共2页李玲 李志岭 
在汉语中反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所谓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辞格。反语大致可分为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两种,前者多用于揭露、批判及讽刺,后者则...
关键词:语用功能 反语 汉语 修辞学家 修辞方法 日常生活 文学作品 正话反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